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文學的多重世界/趙稀方

時間:2017-09-29 03:15:57來源:大公網

  圖:《小說星期刊》反映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香港社會文化狀況   網絡圖片

  一九二四年在香港面世的文藝刊物《小說星期刊》,與內地的文學體例並不一致。《小說星期刊》的主要欄目包括「論壇」、「說薈」、「翰墨筵」、「劇趣」、「叢談」等,這裏既有論說,又有小說,還有傳統詩文以及地方曲藝。

  「說薈」中的小說,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除長篇通俗小說連載之外,還有大量的白話小說。除個別期數之外,《小說星期刊》基本上每期都刊登二至五篇白話小說。即以每期平均三篇計,《小說星期刊》在共計二十四期刊物中也發表了六十多篇白話小說。似乎沒有人注意到,在新文學的數量上,《小說星期刊》遠遠超過了一九二八年面世的被稱為「香港新文學第一燕」的《伴侶》。

  「說薈」佔據《小說星期刊》的主要篇幅,這大概是刊名為「小說」的主要根據。《小說星期刊》中的長篇連載,有言情、偵探、俠義等,不過很明顯以言情居主。這些小說良莠不齊,常常能夠呈現二十年代香港的世態人情。

  有了長篇通俗小說,白話小說反而可以從通俗化中解脫出來。白話小說常常描繪現實苦難,並有自己的思考。如黃澄《可憐的小販》、杜之遠《拉夫淚》、許夢留《漁翁的命運》等小說,都描寫了香港下層貧民的悲慘生活。在《冬夜》中,「我」在報紙上看到兩則消息,一是某地凍死乞丐二百多人,二是七十歲老翁娶十五歲的女兒。他不能理解貧與富是如何造成的?不過,「我卻代表命裏生出是應該貧苦的人們,很悲慘的呼籲幾聲咧。」

  戀愛婚姻是白話短篇小說的另一個較為流行的題材,王商一《她的憔悴》、黃澄《早婚之害》、鄧嘯庵《不滿意的婚》等小說都是描寫反抗包辦婚姻主題的。羅澧銘的《小說家的覺悟》還讓我們看到香港小說女子解放思想與大陸五四思潮的關係,小說中的女子正因為接觸新思潮,才了解女性解放的思想,這種新思潮正來自於胡適之,「胡適之說:『人人覺得自己是堂堂地一個人,有該盡的義務,有可做的事業。』唉,我哋女子,豈不是人嗎?」

  《小說星期刊》上還發表了最早的「小小說」。《小說星期刊》的小小說喜歡對比社會現象,揭示問題,不過內容沒那麼激烈,追求的是戲劇性和哲理性。同樣作為「補白」出現於《小說星期刊》的白話新文學,是新詩。作為香港新詩史上最早的新詩,《小說星期刊》的新詩已經引起了詩歌研究界的注意。《小說星期刊》上的新詩,數量不多,不過作為新文類的白話新詩出現於香港文壇,是具有衝擊性的。

  「說薈」之後,《小說星期刊》的另一個重要欄目是「翰墨筵」。晚清以來,香港就有南來文人和本地文人的結社創作。辛亥革命後,內地遺老流亡到香港,加強了香港傳統詩文的實力。民初以來,香港文人雅集風行,有海外吟社、香海吟壇、聯愛詩社和潛社等文人團體,他們在樟園、愉園、太白樓等地舉行聚會,報刊成為他們發表作品的主要陣地。《小說星期刊》中的文人題詩寫序、唱和往還,形成了一定規模。

  《小說星期刊》創刊號的「序文」欄是「陳硯池先生天涯吟社詩集序」和「擬賽蘭花會招集同人序」;「詩選」欄是「羅澧銘君新婚徵詩」。題旨一出,刊物會連續刊登應合之作,往還不已。陳硯池在港澳之間詩名鼎鼎,曾創辦鏡詩社。其父「太邱道廣」即喜歡以詩雅集,「遍徵題詠,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天涯吟社詩》即肇始於此。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香港舊詩壇的繁榮景色,以及它與澳門、廣州聯合較為密切,同時與國內舊詩壇也有應合關係。在該刊一九二四年第十二和十三期,我們還看到了章太炎《耄耋解》(1-12)、章太炎《讀周易圖題記》(1-13)兩首詩。

  「翰墨筵」中的個人表達及相互往還,側重於私人領域。不過,針砭現實的詩文,也不少見。《小說星期刊》第1期就有周嘯虬的「三江淫潦,氾濫成災,四野哀鴻,輾轉待斃,嗟嗟粵民,真不知死所矣。因率成七律一章,以志感慨」,從題目就看出,這是一首批評實現實詩。

  《小說星期刊》在「翰墨筵」,還有一個「劇趣」部分。「劇趣」指粵港地方戲曲,包括「梨園遊戲集」、「歌台月旦評」、「班本」、「粵謳」等欄目。「劇趣」中首先是羅澧銘先生的「梨園遊戲集」,它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為遊戲文章,中編為梨園新曲,下編為伶人軼事。「劇趣」第一期就刊登了羅澧銘多篇為編劇家黎鳳緣的劇本所寫的序,如《洛水神仙小序》、《七擒孟獲小序》、《長千艷跡小序》、《琅環蝶影小序》等。其後是少林主持「歌台月旦評」,這是他的劇評專欄。「劇趣」還直接發表「班本」、「曲本」、「粵謳」等地方戲作品。「班本」、「曲本」乃戲曲底本,多傳統曲目,如《春娥教子》、《黛玉葬花》等,「粵謳」則多以粵港地方蜑歌和鹹水歌的形式,反映現實的內容。

  《小說星期刊》的文類比例,是二十年代中期香港社會文化狀況的真實反映。通俗小說折射出的是香港作為一個口岸城市的商業性,它們所體現的是諸如因果報應等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古典詩文是傳統士大夫精英文化的部分,顯得出抗拒外族文化統治的文化意義。地方曲藝差不多介於兩者之間,既是地方民間文化,也可轉變為傳統文化經典。二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新文學,多是受內地五四新文化影響的香港年輕人所作,在香港文壇所佔比例並不大,不過這是香港新文學的開端。

  通俗小說、新文學、傳統詩文和地方曲藝等不同形式,分別體現了香港不同社會階層的文化訴求。《小說星期刊》將它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中文文化共同體,並體現了一個殖民地統治下中國文化認同的社會差異形式。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