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主禮嘉賓開幕合照 主辦方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王豐鈴、湯艾加報道: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中所誕生的紙筆墨硯,通過歷代書畫家的探索追求所創作出的書法、山水、花鳥等一幅幅充滿意境的作品,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氣韻之間展現了書法家的博大胸懷。在中秋將至之際,「第十八屆香江明月夜.八大古都與東方明珠的對畫─香港2017中國書畫名家邀請展」在香港開幕,向香港這座現代化國際都市展現了洛陽、西安、北京、南京、開封、鄭州、安陽、杭州這八大古都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多彩的藝術風貌。
以畫會友 互相交流
展覽位於香港九龍創價學會禮堂。是次展出的一百一十五件作品,分別出自八大古都與香港共四十五位書畫名家之筆。北京的胡抗美、張清智,開封的袁汝波、趙振乾,鄭州的李強、張毅敏、傅勁松,西安的楊霜林,南京(暨揚州)的陳忠南,洛陽的沈釗昌、解金峰、孫瑋珂,安陽的劉顏濤,香港的蕭暉榮、伍月柳、林鳴崗等。書畫家們齊聚一堂,以筆傳情,以畫會友,八大古都傳統繪畫技法與香港現代繪畫形式的交流,為促進各地的書畫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
國家文化部副部長董偉、中聯辦副主任楊建平、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國家文化部港澳台辦副主任李健鋼、中聯辦宣文部副部長朱挺、香港美協主席蕭暉榮、中國華僑畫院院長張清智、河南省書法院院長李強、新華社亞太總分社社長孫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駐香港記者站站長郭勝昔、中通社總編輯魏群、中國文化院(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建芳、中華文化城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克兢、紫荊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楊勇等出席並主持昨日的開幕典禮。
張清智在開幕發言中表示,書畫體現的是創作者的德,一件好的神形兼備的作品可以體現出創作者的胸襟氣魄,這種感情也能渲染傳遞予觀眾。李強提出,書畫家要自願負擔起一份文化的擔當,為傳播傳統優秀的中華文化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傳統現代 一脈相承
揚州市美協主席陳忠南外號江南漁夫,擅畫魚,是次參展作品中《風輕水清》與《春光》均現池底鯉魚嬉遊情狀。陳忠南指其承襲傳統花鳥畫,亦受畢加索等西方畫家影響,「藝術是共通的,中國畫好像拉二胡,用兩根線拉出千姿百態;西方畫像鋼琴,音域特別寬廣。我結合西方一些色彩理念,應用到中國畫中去,就可以展現新的藝術樣式。而香港與內地書畫一脈相承,內地書畫傳統功夫比較深厚,民族味道多一點;香港則融合許多西方因素,看起來香港的畫更新一點,更有跑在時代前面的感覺,比如很多實驗水墨(新水墨),所以實際上書畫交流是互相促進、學習非常好的形式。」
洛陽書畫院名譽院長解金峰參展作品共三幅,均為這次畫展專門創作,包括《欣欣向榮》、《此山幽幽藏翡翠》、《太行古村》。其中《太行古村》中房屋錯落有致,人於橋上行走,反映古老先民在太行山生活的景象。《欣欣向榮》凸顯牡丹雍容、華貴、高雅的氣度,解金峰說:「正逢十九大召開,又是香港回歸二十周年,臨近國慶與中秋節,在這樣喜上加喜的日子,畫出我們牡丹故鄉河南洛陽的特色,藉此表達我的祝福。」
香港油畫研究會主席林鳴崗參展作品《回歸20周年日》為即興作品,描繪維港美麗景象。他指因為參展成本高昂等原因,香港書畫家較少赴內地辦個展或參展:「香港藝術家應多與內地展開交流,大家總是去韓國、英國、威尼斯,其實內地藝術品市場蓬勃發展,觀眾對書畫欣賞熱情度高,交流活動有利於香港文化藝術發展。」
展覽由國家文化部主辦,紫荊雜誌社聯合中華文化城有限公司、中國文化院舉辦,展期至九月三十日。香港九龍創價學會禮堂位於九龍塘界限街101-107號,更多展覽詳情可電二三三九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