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香港「石頭記」\呂大明

時間:2017-09-28 03:15:53來源:大公網

  圖:茶果嶺的天后廟是僅存全用大石建築的古廟\網絡圖片

  沒有黛玉,沒有寶哥哥,香港有自己「石頭記」的故事。

  最大型的安達臣石礦場最近歸還政府,計劃用作興建住宅和公屋,香港的石頭故事從原始的打石與石礦場說起,然後是用大石築起堂皇的大廈,如今從中環地鐵站出來走一趟,便感到身邊多座有名的大廈,是以花崗石、大麻石建築而成,舊中國銀行大廈,整幢的外牆以花崗石建成,門前一對石獅子栩栩如生。對面有建於一九一二年的舊最高法院大樓,現在的終審法庭。大樓的外牆、廊柱、頂上及內外裝飾,採用本港開採的花崗石而建。聖心教堂、聖保羅堂都是石建築。拆去的滙豐銀行第三代大廈(現滙豐總行前身)整座為石建築。這些石塊由本地石礦場供應。

  現在的環球大廈所在地,前身為郵政總局,歐陸式建築,古樸典雅,也是採用本地花崗石而建。中環一帶的建築實物無言地告訴我們,打石這個行業為本港各大着名建築物提供數之不盡的大小石塊,提供大廈建築的砌石技術工人,建造出銀行、教堂、法院、政府大樓、教會、舊日大會堂等別具風格的建築物。廟宇方面,茶果嶺的天后廟是碩果僅存全用大石建築的古廟。這樣走一趟,才知道令人陌生的打石行業,對香港發展這麼重要。

  在英國人佔據香港的前後期,打石是主要出口商品之一,除了本地建築所用,還外銷至廣州一帶。一八四一年官府公布打石業狀況,港島設六個石礦場,包括阿公岩、石澳、筲箕灣、大石下、土地灣、石塘咀,是當時很大的行業,提供不少就業機會。一八四九年英國議會一份文件記錄,香港裝運石料大船數十艘,每艘戴重七十至一百噸,運輸石料工人約一千人,佔當時人口比較高,未計算採石及打石工人數字。

  今日香港仔有石排灣及石排灣道,地名由來與打石出口有關,石礦場接外地訂單,按照賣家規格付貨,先由大船將石料運至石排灣,賣家未收貨前,石料寄放在香港仔一帶岸邊,分行排列,稱為「石排」,逐漸習慣將這一帶稱作「石排灣」。石排灣地名出現,反映打石出口在當時是興盛行業。

  出口的石料,約有三類:「蠻石」,用作護土牆或堤岸石壆,如半山斜坡的護土石,避風塘的護堤石。「打地牛」,即打成長方形的石磚,做圍牆,築地台及建屋。「打光面」,打成石塊、石柱、石獅子,每塊石面打磨光滑,舊中銀與舊最高法院大樓就是採用「打光面」,是石料中高級產品,佔主要出口量。本港石料與莞香及鹽是當時主要出口產品,以香港仔作碼頭,運至廣東、浙江。

  現在的電車路線,有一條到西環屈地街的石塘咀,石塘咀地名由打石而起。一批惠州五華客家人,在鄉以打石為生,五華因此以出石匠馳名,他們聽說香港打石行業人工高,便聯群取道沙頭角入九龍城,渡海到港島,選擇在西環住下,發現屈地街一帶都是石山,屬於用途廣泛又容易採鑿的花崗石,地近海邊,運輸方便,便合眾採石為生,逐漸挖成了一個大石塘,向海一邊較窄,便將這處地方稱為石塘咀。

  香港當時有四大石山: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鯉魚門,稱「四山」,每山有頭人,身份是官府承辦商,賣出石材抽佣金,部分交稅,清末時特許穿官服,代表朝廷管理石礦務,他們組織「東家行」商會。石匠有自己的打石工會,至今仍存。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全港仍有十個石礦場。規模最大安達臣二○一三年停產,最後一個藍地石礦場,香港石頭的故事到那時便完結。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