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過筲箕灣,忽然瞥見街邊路牌上標有「愛秩序灣」。原以為是如同內地上世紀宣傳的「五講四美三熱愛」當中有一項「講秩序」那樣,帶有公益廣告性質。
及至看下面的英文「Aldrich」,方知乃是音譯。不禁讚嘆翻譯得巧妙,既顧及了英文發音,又賦予了道德教化的美好涵義。而後翻查資料才知道,「愛秩序」竟然是一個人名,是一八八○年代開埠之初的英軍軍官。美國有一家全球最大的化工試劑生產商Sigma-Aldrich,就直接音譯為「西格瑪奧德里奇」,意境自然差了好遠。
外人初來香港,常會被中文街名搞得一頭霧水。當然,廣東道、上海街、通菜街、豉油街這些自然都通俗易懂,康樂街、崇文街也不難理解。要命的是奶路臣、砵典乍、亞皆老、爹核士……這些不看英文根本猜不出原意是什麼。
當然,像「愛秩序」那樣的例子也有。大角咀地區的許多街道都用植物命名,如槐樹街、白楊街、櫻桃街。但當中夾雜一條「詩歌舞街」,字面上看與其他街道格格不入。其實同樣是以植物命名。只不過其他的用意譯,而該街是音譯。
原來「詩歌舞」就是英文Sycamore,即無花果。中國人都崇尚有始有終,開花結果。無花果好吃不好聽,遂音譯為「詩歌舞」。在周遭一眾「綠樹」掩映下,頗有點「綠樹穿窗鳥當歌,紅條拂地花能舞」的韻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