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香港之南/馬 文

時間:2017-09-21 03:15:55來源:大公網

  常常有人問我,如果在香港停留的時間太短,只有半天去哪裏好?我的回答從來都是赤柱。

  那是香港港島區的最南端,太平洋的湛藍漫過了赤柱的一半。陽光與碧海,晚霞同歸船,兩百年光陰荏苒,醞釀時光的回甘。

  朝陽初升,日光映海,一道紅柱,驚艷沙灘。「赤柱」大約由此得名,魅力卻遠遠不止於此。

  都說香港是個多元化的社會,赤柱大概是「多元」二字最好的縮影吧。它剔除了石屎森林、擁擠人群,留下的只有自然風光和多元人文。

  走在赤柱大街,海鮮大牌檔牽着西餐小廳堂,法式麵包味吻着泰式咖喱香,前一秒,你在天后古廟裏虔誠燒香,後一秒,你在卜公碼頭遠眺海浪;上一秒,你沉浸在林夕歌詞裏意亂情迷,下一秒,你跟着爵士藍調扭動身體,迎着風輕歌曼舞。

  十九世紀中期,英軍登陸香港之前,近三分之二的香港原住民深居於此,大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吧,時光輪轉後的今天,反而是大量的歐美人湧入此地定居赤柱。同時,他們也帶來的了「享樂」主義文化下的度假心情。在這種心情的影響下,人們先是學會放慢放鬆,與自己共處,然後再與文化迥異的他人共處。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也很難相信赤柱曾經是港島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時期也作為英軍據點存在。如今,赤柱最出名的景點,卻都是「移植」而來。一個景點就是那獨具維多利亞風情的美利樓。它有着近兩百年的歷史,原址位於中環,曾留下過英軍的鐵蹄,印下日軍的鮮血。這飽經歷史滄桑的美利樓,在回歸前,被分成三千多塊,依次標號,運至赤柱,耗時八年,原版重建。而另一個景點就是與美利樓相望的,是原址同樣位於中環,始建於一九○○年的卜公碼頭。碼頭經過兩次遷移,最終也落戶赤柱,相伴晚霞與歸船,成為歷史的美麗韻腳。

  直至今日,赤柱碼頭上依然有着漁船、小艇往來,「鬼佬」們出海野餐、漁民們靠岸賣魚、閒者悠然垂釣、旅客聽風閱潮。我想,大約有不少人,都像我一般,正是從這裏開始,在赤柱的這個視角開始,為香港鍾情到老。

  眾所周知,今天的中環是香港金融心臟,IFC、中銀大廈等摩天大樓連袂獻上全球最美天際線,高唱港式繁華,但原本屬於他們腳下的歷史,也用這樣的方式留在赤柱,從未遠去。赤柱留住的,是「會說話的歷史」,讓人在穿越美利樓走廊,踩着黑白地磚時,彷彿踩着時光琴鍵,去聆聽香港的百年故事。

  作為港英時代的建築,美利樓與卜公碼頭的殖民色彩與生俱來,但歷史從來不是用來「去」的,是用來「看」的。在這個時代,建築大概是唯一不被添加主觀話語,真實存在的凝固歷史,而它的得失好壞,不是課本上的幾行字所能表達,用腳步丈量,用眼睛觀望,敢與歷史共處,才不會被歷史束縛。

  我推薦給訪港友人的赤柱,並沒有購物中心,也沒有繁華商廈,有的只有最多元化的香港,最寧靜的漁舟唱晚,最能令人回味的香港之南。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