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以色列「國父」本─古里安/高秋福

時間:2017-09-19 03:16:03來源:大公網

  圖:本—古里安故居 作者供圖

  人們都佩服本─古里安慧眼獨具,見識高遠。他何以能如此?在參觀他位於小樓二層的圖書室時,我覺得似有所領悟。那是三個很大的房間,四周擺滿書架,上面收存有大量刊物,還有兩萬多冊圖書。我粗略看了一下藏書,多數是希伯來文和英文的,其餘是古希臘文、拉丁文、法文、土耳其文、德文和俄文的。藏書的內容,主要涉及猶太、歐洲和阿拉伯國家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宗教。從中不難看到,他通曉多種語言,而且興趣廣泛。以色列朋友說,他酷愛讀書,學識淵博,勤於思考,見識超人。這也許就不難理解他何以成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了。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主政五年的本─古里安突然提出辭職,要求前往以色列南部最荒涼的內蓋夫沙漠去定居。消息傳來,許多以色列人都感到驚異和不解。驚異的是,他在政績頗佳時何以掛冠而去;不解的是,去職後何以要去那片不毛之地居住。據後來擔任以色列第三任總理的果爾達.梅厄回憶:「這個消息簡直像個晴天霹靂。我們懇求他不要走,但他執意要走,誰也無法使他回頭。」對他的辭職,一般的說法是,他看到以色列國確立,一切進入正常運轉,認為自己的歷史任務已完成。年逾六十七歲的他經過長期激烈的軍事和政治鬥爭,感到有點精疲力盡,需要休息。他同時也看到,追隨他的一些年輕人已成長起來,足以承擔起管理國家的重任,覺得自己應該急流勇退。

  開發內蓋夫的夢想

  如果說對本─古里安去職還比較容易理解,而對他去內蓋夫沙漠,人們大多感到茫然。他自己後來說,他一直把修建移民定居點視為猶太人復國的一項基本戰略。移民從世界各地來到故土,都希望居住在條件較好的西部沿海和北部氣候溫潤的地區。可是,那裏不少地方早已成為阿拉伯人的聚居地。土地之爭不時發生,並很快成為兩個民族衝突的焦點。為避免這種衝突不斷升級,他認為,開發很少有人居住的內蓋夫不失為一個良策。按照聯合國的「分治決議」,以色列的面積是一點四九萬平方公里,而內蓋夫佔其中的百分之四十五,但那裏的人口卻只佔以色列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因此,他認為,從長遠考慮,這片蠻荒之地必須開發,說不定未來還可能成為以色列發展與繁榮的基地。當然,他也知道,內蓋夫的開發非常艱難,很多移民不願意去。這就需要有一批不怕艱苦、富有進取精神的志願者。作為政府首腦,他必須帶個頭。

  本─古里安是說到做到。一九五四年一月,他脫下筆挺的西服,換上粗製的軍裝,同妻子保拉直奔內蓋夫腹地剛剛建立的一個叫薩德博克的基布茲。基布茲是猶太人按照「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原則建立的集體農業生產組織。在那裏,人人平等,住一樣的房屋,吃一樣的飯菜,按能力分配勞動任務。本─古里安堅持做一個普通基布茲成員,要人們不再稱他「總理」,而是直呼其名「戴維」。起初,分配給他的工作是運送糞肥。後來,鑒於他年逾花甲,就改為照看羊群,管理小氣象站。他白天「上班」,晚上和業餘時間看書和處理信函。在同友人通信時,他說他對這種平民生活非常適應。友人回信稱讚他:你真是一個天生的開拓者。

  本─古里安雖離開廟堂來到鄉野,但仍關注着國內外局勢的發展變化。不久,分別接替他擔任總理與國防部長的夏里特和拉馮發生激烈衝突。他們二人相繼來到薩德博克,希望他回去重新執政。他拒不接受,勸說他們精誠合作。可是,衝突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就在這時,激進的軍人加麥爾.阿卜杜勒.納賽爾執掌埃及,同以色列的軍事摩擦增多,並聲言要從英國和法國手裏接管蘇伊士運河,一場新的中東戰爭在醞釀之中。在這種形勢下,以色列朝野都希望本─古里安回歸政壇。用以色列第四任總理列維.埃希科爾的話說:「本─古里安對以色列的價值,至少等於三個師的兵力。」一九五五年二月,在基布茲生活兩年之後,本─古里安不得不脫下工作服,換上卡其布軍裝,回到耶路撒冷重掌國防部。他坦言,要不是擔心軍事形勢變化,一百台推土機也不能把他從薩德博克推回來。次年六月,夏里特辭職,本─古里安又重新就任總理職務。復任後,他一方面加緊後備役軍人動員,一方面從法國購得大批武器。四個月後的十月,蘇伊士運河戰爭爆發,以色列以閃電般的速度派兵南下,迅速佔領埃及的西奈半島。以色列的所作所為遭到國際社會廣泛譴責,不得不很快就宣布撤軍。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雖然沒有得到半寸土地,但卻贏得未來十年的和平,這不能不說也是一筆巨大的收益。 (中)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