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佛州夏洛茨維爾圍繞市政府移除南北戰爭中南軍司令李將軍雕像的行動發生暴力衝突,造成死傷。總統特朗普質問左派:「接下來是否要清除奴隸主華盛頓、傑佛遜的雕像?」
反駁者說:南軍陣營對民眾毫無貢獻,而且這些雕像在二十世紀種族主義盛行時才建,只為壓制黑人。即便要紀念美國歷史,也可將其搬到博物館,不必作為紀念碑存在。「國父」則為美國立下不朽功勳。他們沒放奴是時代局限,我們不該用五百年後的價值觀對古人求全責備。
甚至有人用「歷史局限說」為哥倫布辯護。「發現新大陸」後,他對當地土著極盡剝削、壓迫、殺戮。但大部分美國人認為他開啟了歐洲後裔殖民美洲的大潮,功不可沒。儘管印第安人反覆抗議,他的雕塑隨處可見,有些州每年還用「哥倫布日」紀念他。
如果紀念雕塑反映了當代價值觀,代表大眾的尊重、敬仰,三觀既改,移除雕塑不也順理成章嗎?曾投身上世紀六十年代民權運動的非裔領袖說得好:糾結於雕塑問題只會混淆視聽,掩蓋美國社會更嚴重的制度性種族歧視。
從大部分白人對哥倫布的態度來看,種族歧視的盲區普遍存在。
歷史長河,大浪淘沙,不再適用的價值觀退出舞台自然而然。死守「傳統」者不外出於情感因素、身份政治而戀棧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