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萬人皆醉誰獨醒?/呂大明

時間:2017-09-16 03:15:52來源:大公網

  打機像喝酒,是會上癮的。東華三院新成立「心瑜軒」,簡單說是「戒癮所」。這是因應各式「癮君子」越來越多而設。

  現在出現了大批低頭一族,無論搭地鐵,坐巴士,甚至在街上行走,低頭一族只顧打機、玩網上遊戲、追劇集,身邊一切不理。資深的低頭一族,是指成癮的電子產品「癮君子」,在毒癮、賭癮、煙癮、酒癮、購物癮之外,新添了上網癮。

  香港對低頭一族數量擴張的趨勢開始擔心,卻沒有辦法,上癮不上癮說到底是個人行為,私人生活是有充分自由的,慈善機構東華三院的「心瑜軒」打開門戶,接納患有電子產品病態的人求診,給以輔助,由醫生指導進行心理治療。

  有些地方政府做法十分進取,夏威夷市政府上月二十七日正式立法,由十月二十五日起,禁止市民過馬路時看智能手機等流動電子用品,派警員在主要路口監視,即時「抄牌」,違例最高罰款九十美元,折合港幣七百多元。法例引起社會爭議,一部分人指摘侵犯個人自由。夏威夷市長說,因多數人缺乏常識,是迫於無奈,他用鐵腕制止意外悲劇發生,以「限制個人自由」來保障市民安全,無可避免引起部分人不滿。內地有些城市由民間開辦「訓練營」,實際是「戒癮院」,父母將打機上網成癮而無法自制的孩子,送去訓練營住幾個月,隔離智能手機、電子遊戲機,再由治療師從心理及其他方法治療。

  香港與其他地方相似,低頭一族中很大部分是少年,預防少年兒童墮入電子產品網中逃不出來,社會需伸出救援之手。

  上癮行為分兩類:一、物質癮;二、行為癮。物質癮如賭博、吸毒、吸煙、酗酒、狂購物。玩智能電話、打遊戲機、不停上網找刺激,屬於行為上癮。本港慈善機構開辦的戒癮中心,過去主治吸毒等患物質的求診者,現在要面對患上行為癮的人士,需要增加精神科及心理科醫生。此外醫生提出新課題,研究「電子產品為什麼使人上癮」。

  低頭一族的行為是否上癮或接近上癮,其實有跡可尋,例如是不是整日不停看社交媒體信息,是不是特別着意自己上貼的照片受到多少個「like」,是不是每日用三小時花在手機上,如果你的行為打亂工作、日常生活及正常交談,可能到了臨界點,便要提醒自己注意。

  有些徵狀特別感覺強烈,腦裏出現各種幻覺,出入被人跟蹤,有人要襲擊傷害自己,分不清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情緒突然高漲,突然低落。這種情況,多數發生在喜歡透過打機追求刺激、不停看暴力、爆炸、槍擊、行兇一類刺激影像的人身上。

  電子產品令人上癮的原因,有人開始追溯至生產商,生產商不會說期待你上癮,但設法讓你花盡時間在產品上,智能手機有些遊戲要付錢,生產商想你一直玩下去,有時給一些獎勵,保持你的興趣。有人留意生產商推出新產品時,預先測試不同版本中,哪一種版本最令人難以抗拒,務求令人覺得現在玩的「不夠正」,「要正多啲」。情形就像初次用一千元贏得八萬,大腦系統永遠記着開心事,以後,用賭博不斷追回那次高潮,八萬、八十萬輸下去。

  不妨回想,喬布斯在世時曾接受傳媒訪問,說到他限制孩子使用科技產品,硅谷的名人,不讓自己孩子過多接觸科技設備,是否有弦外之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