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江米與紫禁城宮殿/黃希明 文、圖

時間:2017-09-13 03:15:45來源:大公網

  圖:午門內的御道

  江米,是糯稻脫殼的米,南方稱糯米,北方則稱江米。

  江米是人們經常食用的糧食,可做成米飯、年糕、糉子、元宵、湯圓等食品,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等營養成分。江米富含B族維生素,具有溫暖脾胃、補益中氣之功能用,對食欲不振、腹脹腹瀉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江米還有收濕功效,對尿頻、自汗有食療作用。江米還可製酒,經常飲用可滋補、強身、祛病。

  神奇的江米

  令人驚奇的是,江米還是一種特殊的建築材料。

  糯稻是稻的黏性變種,與其他稻米的區別就是所含澱粉中以支鏈澱粉為主,具有緩釋、增稠、黏合、保水的功能。實驗結果證明,在石灰中加入適量江米汁,可以大大提高抗壓強度和表面硬度,以及耐水浸泡性。這一特性很早就被古人所認識並加以利用,在灰漿中加入江米汁,作為古建築磚石砌體的黏合劑,從而大大提高了磚石砌體的整體性,使之更加堅固耐久,現存的南京、西安、荊州、開封等地的城牆,就是使用江米汁灰漿的例證。

  紫禁城宮殿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自然是建築營造的重心所在,江米汁也作為特殊的建築材料大量使用,建築立面自上而下,從屋頂到地面,以至地下基礎,都有使用江米的做法。

  江米與琉璃瓦頂

  如果登上位於北京市區中心的景山向南俯瞰,但見一片金燦燦的瓦海,這就是紫禁城宮殿的黃色琉璃瓦頂,也是中國建築外觀非常具有特色的部分。可誰又能想到這飛簷翹角、瀟灑飄逸的宮殿琉璃瓦頂會與江米有關?

  清光緒二十七年(一八八八年)武英殿遭雷擊起火,延燒正殿武英殿、後殿敬思殿,以及浴德堂、西配殿並東西配房共三十一間。二十八年籌劃重建,二十九年開工,三十二年竣工。清宮檔案記載了琉璃瓦頂施工中使用江米汁的情況:「正殿一座五間……頭停苫盤踩七次加江米汁二次摻灰泥背一層,大式青灰背三層,麻連口袋二層,打拍子三次,提壓溜漿三次,調大脊垂脊角脊博脊,安吻獸獅馬,瓦四樣黃色琉璃脊瓦料……」後殿和西配殿的瓦頂做法與正殿基本相同,還是二次摻和江米汁,只是西配殿的做法有所簡化,摻灰泥背改為盤踩五次;另外青灰背改為二層,麻連口袋改為一層,提壓溜漿改為二次。

  建築瓦頂苫摻灰泥背,作為琉璃瓦頂的基礎墊層,為確保品質而加入江米汁提高韌性。

  江米與牆體施工

  紫禁城宮殿的牆體種類豐富,紫禁城的周邊建有城牆,各宮院周邊建有宮牆,各院落又圍以院牆,層層分隔,形成「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氛圍和意境。就單體建築而言,兩山建有山牆,前後簷建有簷牆,一般在前簷安裝修則改砌檻牆,由於牆體本身基本不承重,給牆體的使用帶來更多的靈活性。

  牆體所用材料以磚為主:城牆外表用城磚包砌,內裏用黃土填充夯實;宮牆、院牆,以及山牆、簷牆等,則通體砌磚,下肩細磚乾擺、上身外表抹灰刷漿。此外,單體建築的檻牆及紫禁城的城牆也採用細磚乾擺做法。細磚乾擺又稱磨磚對縫,是一種高等級的牆面做法,所用磚材要經過砍磨加工故稱細磚,表面不留灰縫故稱乾擺。牆體的上身直接用磚糙砌,表面抹灰刷漿。宮牆刷紅漿,院牆以紅漿為主,少量刷青漿;單體建築山牆和簷牆外面多刷紅漿、少量刷青漿,裏面則刷黃漿或白漿。

  清代雍正年間工部頒布的《工程做法》記載了灰漿中使用江米的數量比例:「提刷紅漿:每折見方一丈,用頭號紅土十斤,江米四合,白礬八兩」,「提刷黃漿:每折見方一丈,用土黃十斤,江米四合,白礬八兩」,「提刷青漿:每折見方一丈,用青灰三斤,江米二合,白礬四兩」。

  清宮檔案記載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年)壽康宮改砌西面和南面牆垣:「俱拆砌拔簷,頭停苫背,拆瓦五樣黃色琉璃脊瓦料。牆身下肩磚塊剔鑿補砌找補抅抿,上身二面找抹紅泥,滿提紅漿……」,工程還包括中正殿前兩邊院牆長砌,以及內膳房添砌院牆等項,「上身二面找抹紅泥,滿提紅漿……」共用「江米六石六斗三升二合(每石銀七兩),白礬六百六十三斤二兩(每斤銀二分)」。

  江米可以提高灰漿的黏稠度和附着力,增加表面硬度,以及耐水浸泡性,而白礬則可以提高灰漿的強度並降低收縮率,兩者相得益彰,足見古人的聰明才智。

  江米與台基踏跺

  紫禁城宮殿建築在外觀上大體分為屋頂、柱木裝修和牆體、台基三部分,台基大致有平台式和須彌座式兩種類型,須彌座式台基等級較高,台基的前面或前後兩面安設台階或稱踏跺以便上下,須彌座台基在台階正中還要安放雕刻精美御路石。所用石材品種多樣:漢白玉、白石、青白石產自京郊房山,青砂石產自順義的牛欄山和門頭溝馬鞍山,豆渣石產自白虎澗,花崗石產自河北曲陽。漢白玉、白石多鵰作欄杆,青白石多鵰砌台基、柱礎,豆渣石用作路面、溝基,青砂石多用作次要房屋的柱礎。石材按照設計預製加工,在施工現場進行組裝拼合,砌築時灌注白灰漿作為黏合劑並摻入江米汁和白礬提高強度。清工部《工程做法》規定:「凡青白、旱白玉石灌漿,折寬一尺,長一丈用,白灰六十斤,江米三合,白礬六兩」,「凡青砂、豆渣石灌漿,折寬一尺,長一丈用,白灰四十斤,江米二合,白礬四兩」。

  紫禁城宮殿的台基,以三台最為壯觀,平面呈土字形,象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面積達二萬五千平方米。中心最高八點一三米,台邊高七點一二米,有一點○一米的落差,非常有利於排水。台面周邊圍以白石欄杆,欄板下方留有排水小孔。望柱下安有石雕龍頭,口內鑿有圓孔,也是排放雨水的通道,三台上共有龍頭一千一百四十二個,遇有暴雨降臨就會出現千龍吐水的壯觀景象。

  保和殿後御路正中,有一塊碩大的雕刻雲龍圖案的御路石,俗稱「大石雕」。中間九條巨龍飛騰於雲海之間,下襯海水江崖,四周卷草邊框。大石雕長十六點五七米,寬三點○七米,厚一點七米,重約二百噸。該石料產自京郊房山,稱為「艾葉青」,質地堅實細膩,呈淡淡的青綠色。清乾隆二十五年,乾隆帝下令鑿去明代舊有花紋,改刻當今所見圖案。檔案記載改刻時鑿去厚度達一尺二寸,合○點三八米。嘉慶二年(一七九五年)保和殿後御路石兩側台階踏跺沉陷走錯,需拆砌歸安,總管內務府派員前去勘估,清宮檔案記載該項工程需用「江米一石一斗二升二合四勺,白礬一百十二斤三兩八錢」。

  江米與地面鋪裝

  紫禁城宮殿庭院深深、千門萬戶,每座院落的地面都用青磚鋪墁,都是北高南低、中間高兩邊低而略有坡度,與故宮的整體走勢相同。這種利用地面坡度排水的方式在古建業內稱為「泛水」,院落中間甬路隆起的部分稱為「熊背」。在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上有一條石質甬路,稱為御道,除皇帝之外其他人不得隨便經過。這條甬路也是北京城的中軸線,這條軸線將紫禁城和北京城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北京城作為紫禁城的背景,紫禁城作為北京城的高潮。

  清宮檔案記載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改鋪午門直至大清門的甬路情況,以及江米和白礬使用情況:「午門至端門甬路一道長一百八丈,端門至天安門甬路一道長四十四丈六尺四寸,寬三丈九寸,改墁青砂石中心,鑲條牙子,柳葉海墁,背底鋪舊城磚一層。天安門至大清門甬路一道長一百九十三丈一尺七寸,東西長安門甬路一道長一百五丈一尺二寸,寬三丈九寸,改墁豆渣石中心,鑲條牙子,柳葉海墁,背底築打大夯灰土一步……」,計用「江米四斗九合一勺(每石銀七兩),計銀二兩八錢六分三厘,白礬四十斤十五兩二錢(每斤銀二分),計銀八錢一分九厘」。

  金磚是地面鋪裝的高級材料,用於重要宮殿的地面鋪裝。金磚是一種細泥精工製成的大塊方磚,堅固耐久、價格昂貴,為明清兩代皇家專用的特殊材料。金磚在蘇松五府設窰燒造,以蘇州窰最為著名,年產量數以萬計。規格主要有二尺二寸見方、二尺見方、一尺七寸見方三種,按建築形制不同分別施用。製作工序自選土、澄泥、作坯,到燒窰成活,總約二十餘道工序。金磚的鋪墁工序也十分複雜,需要十餘道工序,其間要澆灌白灰漿,為增加灰漿強度而摻入江米汁。

  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年)六月,「乾清宮殿內明三間,鋪墁見方二尺二寸金磚六百七十六塊,估計得需用物料工價銀三百二兩一分九厘,行取黃蠟一百二十六斤十二兩,江米一石一升四合,黑炭二千二十八斤。此項銀兩請在廣儲司庫內支領,派員擇吉興修,且鋪墁金磚必須水磨鋪墁方能平整,極其乾燥始可燙蠟。今應先行水磨鋪墁加工磨好,俟八九月間金磚乾燥時再行燙蠟……」。記載了乾清宮鋪墁金磚使用江米數量和施工注意事項及時間要求。

  江米與土工夯築

  夯築之法源於古代版築,《詩經.文王之什》:「其繩則直,縮版以載,築之登登,削履馮馮,百堵皆興」,形容西周先世遷居岐山築物的情狀。歷朝歷代大規模的城工、河工促進了土築技術的發展,唐宋以來都城如長安、遼金燕京、元大都等遺址猶在,可供考察研究。宋《營造法式》記載了築城和房屋築牆築基之法。清工部《工程做法》記載,土工夯築分為小夯和大夯兩種做法,小夯主要用於灰土夯築,大夯夯築灰土或素土。清宮檔案記載了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純惠皇貴妃園寢添建石券工程築打灰土的情況:「……地基刨槽,築打小夯灰土九步,蹬券背後磚外築打大夯硪灰土四十二步,堵砌牆外築打大夯硪黃土二十八步,踏跺地腳築打大夯硪灰土三步……」

  土工夯築使用江米汁情況,劉大可編著《中國古建築瓦石營法》一書中記載:「灌江米汁又叫灌江米漿或糯米漿。是將煮好的糯米汁摻上水和白礬以後潑灑在打好的灰土上。潑灑時應先潑一層清水,再潑江米漿,最後再潑少量清水,以催江米漿下行。」江米和白礬的用量為:「每平方丈(十點二四平方米)用江米二百二十五克,白礬十八點七五克。」書中還指出,江米汁可以在灰土顆粒之間起到潤滑作用,再通過夯築就可以進一步強化灰土的密實度。通過模擬實驗得知,在潮濕的條件下,摻有江米汁的灰土比不摻江米汁的灰土後期生成來得快。四十五天後,摻有江米汁灰土強度比不摻江米汁灰土強度高二倍。

  江米與河道工程

  紫禁城內外碧水環繞、景色如畫,外有寬五十二米的護城河,內有長約二千米的內金水河,從而形成波光盪漾、樓閣倒映的動人景象。高聳的紫禁城、寬闊的護城河,不僅美化環境,還形成人造屏障,使得皇家宮院固若金湯。內金水河兩頭連通護城河,通過紫禁城北面的神武門以西城牆下的水道,將護城河水引入紫禁城內,沿西城牆內側由北向南再折而向東,在武英殿前略作迴環經過斷虹橋,通過熙和門以北廡房下的水道流經太和門廣場,再折向東北繞經文華殿後文淵閣前,蜿蜒曲折迂迴向南流至東華門內的鑾儀衛,在紫禁城的東南角流出,匯入護城河。

  在紫禁城宮殿紅牆碧瓦的映襯下,這條波光粼粼的內金水河猶如一條綠色的飄帶,又像一條晶瑩的翡翠項鏈,給昔日皇宮平添了綽約風姿。此外,內金水河還有實際功用:一方面,它是紫禁城的重要水源,保證了施工用水和消防用水等非食用水的供應。另一方面,他還是紫禁城雨水排放的主要途徑,各院落的雨水通過溝渠匯入內金水河,在由內金水河排出紫禁城匯入護城河。

  河道的施工包括有灰土夯築、磚石砌築等多項內容,自然少不了使用江米汁。清宮檔案記載了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年)修理文華殿西牆外一段內金水河的情況,其中包括有使用江米的數額。這一段河道需要拆砌泊岸、扶手牆,自然也用到了江米。

  「文華殿西大牆外筒子河一道,長四十五丈五寸,寬一丈二寸。兩邊泊岸拆安青白大料三層,湊長一百九十六丈九尺二寸,壓面石湊長八十丈一尺。石料背後城磚糙砌。拆砌扶手牆二道,湊長八十丈一尺,高二尺五寸,城磚糙砌扣脊舊五樣黃色琉璃筒瓦等項工程。所有銷算用過物料匠夫工價銀兩數目逐款分晰開列於後……江米三石四斗八升一合六勺(每石銀七兩),白礬三百四十八斤二兩六錢(每斤銀二分)」。

  河道施工需用江米,橋樑施工也是一樣,內金水河上橋樑十餘座,彷彿是紫禁城綠色飄帶上所繫的蝴蝶結,為紫禁城增色不少。橋樑施工也需使用土工夯築、磚石砌築等施工做法,王璧文先生所著《清官式石橋做法》中記載了夯築石橋灰土時使用江米汁的情況,而且潑灑江米汁後還要「先灑水七層,次灑水三層,俾江米汁易於滲下……」。可以看出,關於江米汁操作的工藝要求十分嚴格。

  如上所述,江米是紫禁城宮殿建築施工重要而特殊的材料,紫禁城宮殿六百年巍然屹立,其中也有江米在發揮作用。

  (作者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