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人生是一場奇遇/徐海娜

時間:2017-09-12 03:16:05來源:大公網

  人生是一場奇遇,你往往不知道會在什麼時間遇見什麼人。而每一份意外的相遇,都使我們平庸的日子平添光輝和意義。前些日子,我和一眾新結識的朋友邂逅了藝術家王廣德先生及其夫人顓孫宏鴿。一場午間座談,就像是一杯醇香的功夫茶,餘韻不絕。

  王廣德先生是「中國漏白書畫」的創始人,他的繪畫和書法作品在中西藝術界可謂獨樹一幟,使用的「漏白」手法前無古人。他的漏白書畫藝術作品充滿獨特的神韻和靈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開始名揚四海。他的妻子顓孫宏鴿是一位作家,也頗善書法攝影等。

  雖是赴一場非正式的聚會,顓孫宏鴿也鄭重地穿了一身綠色印花絲綢旗袍而來,但我聽到她說的第一句話就是,「王先生昨晚在做花卷」(花卷是中國北方的一種麵食)。話音未落,王廣德先生已出現在眾人面前,一副「做花卷」的家常打扮,這就奠定了我們這場座談的基調─講故事,拉家常。

  幼年的王廣德幾乎是在戰爭帶來的災難中度過的,數不清有過多少飢寒交迫的日子。然而天資聰穎的他,少年時候已在沂蒙山區那個小村莊頗有名氣,很多人家的春聯都是他的筆墨。可惜在動盪的年代,他無法像現在的孩子一樣平安幸福地成長,更沒有可能接受什麼現今流行的資優教育。

  十二歲的他因說真話而遭牢獄之災,十三歲開始隻身「闖關東」。顓孫宏鴿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形容他:「(他)一邊走一邊唱:『雄赳赳氣昂昂,挎着要飯筐,吃飽了喝飽了,找個樹蔭涼……』他找個樹蔭涼幹什麼呢?那就是看書自學,寫寫畫畫。」老一輩的故事值得年輕人認真聆聽。他們在苦難的日子裏,以天地為師,用樹枝石礫磨礪繪畫的基本功,而我們現在學畫的孩子坐在畫室抱怨課程太悶,紙筆顏料不夠高級。

  他的故事一開頭就收不住,他的夫人不時提醒年屆七十三歲的他注意身體,然而他還是為素昧平生的我們幾乎不間斷地講了兩個多小時。他用一隻掉漆掉得斑斑駁駁的軍旅水壺喝水,然而只要他一開口,這隻水壺昭示的滄桑感便會淹沒在他的豁達和風趣中。這也許就是藝術家的人生吧,他們精神追求的高遠令一切苦難和怨恨都自慚形穢。

  幾次將死未死的經歷和從小目睹的一場場生離死別,沒有令王先生萎靡或遁世,他反而像是他的小名「鐵漢」一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藝術上不斷探索,做出了創新。他的一生是充滿了奇遇的一生,他的夫人正在將他豐富的人生經歷寫成電視劇本。

  座談間有人問他,為什麼愛畫葡萄?他說,種植過葡萄的人都知道,在北方嚴寒的冬季,葡萄必須斬去枝葉,埋入泥土,開春再挖出來,重新發芽。他畫葡萄,一是因為葡萄的枝枝蔓蔓有一種蜿蜒曲折遒勁的美;二是因為葡萄經冬重生,頗似他自己的經歷,因此對葡萄戚戚然而生敬意。學畫的小朋友如果能聽一聽這些老一輩藝術家的故事,會更加明白「藝術是起源於生活的」。

  王先生講述的最多的是他人的故事,那些受苦的人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在少年時代的流亡途中,結識了一位飢民,教了他「蚌埠」二字,可惜當夜就死了,第二天屍骸被塞入糞車拉往城外傾倒在曠野中。現場聽着這故事的我們,彷彿看到王先生心中無聲的淚水從十幾歲流到了現在,不是為一個特定的人,而是為人們苦難的命運流淚。

  我們今天凡是立志學習藝術的都應當知道,當一個人對他人的苦難無動於衷的時候,他不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作品。沒有一顆柔軟而敏感的心,沒有對生命本身價值的理解,習得再高超的作畫技巧,最終呈現的不過是充滿匠氣而沒有靈魂的作品。而只有對生命充滿愛和憐憫,再加上一點天賦和勤奮,才能造就真正的藝術家。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