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飾演羅列達的劉卓昕(前排右)深情唱出《親愛的爸爸》以哀求得到爸爸賈尼.斯基基(前排左,錢深銘飾)的幫助
香港歌劇院於八月二十五、二十六日一連兩晚上演浦契尼(另譯「普契尼」)的兩齣獨幕歌劇《修女安潔莉卡》(Suor Angelica)(一九一八年)和《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一九一八年),這種組合令筆者想起了瑪斯卡尼的《鄉村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一八九○年)和萊翁卡瓦洛的《丑角》(I Pagliacci)(一八九二年),也是兩齣獨幕劇,而且都是安排在同一晚上演出。在一般意大利歌劇愛好者心目中,《丑角》和《鄉村騎士》吸引力大多了。浦契尼的《修女安潔莉卡》和《賈尼.斯基基》較少上演,不僅香港觀眾難得有機會觀賞,筆者在德、意兩國也很少見到這兩齣獨幕歌劇的上演。
「半舞台式」獨幕歌劇
場刊上說這兩齣獨幕歌劇是「半舞台式」(Semi-staged),演員穿戲服,有最基本的道具如聖母瑪麗亞的塑像(《修女安潔莉卡》)、床和中式傢具(《賈尼.斯基基》),但沒有布景。另一特點是演員全部是香港歌唱家,合唱團和樂團也都是香港歌劇院的,在藝術總監莫華倫領導之下,舞台監督/執行舞台監督(何詠心)、燈光設計(羅兆鏵)、服裝設計(《修女》一劇)(何珮姍)和服裝製作(香港演藝學院服裝製作間)等也都是香港人才。
這次兩齣獨幕歌劇的導演沈亮是現任中國國家大劇院駐院導演、曾為貝克特(Samuel Becket)的作品《來與往》(Come and Go)執導、出任圖盧茲歌劇院與國家大劇院聯合製作拉羅(Lalo)的歌劇《伊斯國王》(Le Roi d'ys)的中方導演。指揮沙域(Dejan Savic),自一九九三年出任貝爾格勒歌劇及芭蕾舞蹈團的首席指揮,二○○五年獲任貝爾格勒國立劇院院長,是第一位執掌這已有一百四十年歷史歌劇院的音樂家。
香港歌劇院從二○○三年成立,至今已有十四年,在場刊裏首次宣布「香港歌劇院樂團」的成立:「香港歌劇院樂團由本地近六十位優秀樂手組成,他們經驗豐富,本身多是獨奏家,堪稱樂壇精英。樂團由前香港管弦樂團第二副團長及香港弦樂四重奏創辦人王思恆出任音樂總監。宏觀世界各地主要歌劇院皆有專屬樂隊,而歌劇藝術近年在本港有長足的發展,實需要有專門的歌劇院樂團來配合。香港歌劇院樂團的成立標誌本地歌劇發展一個里程碑,推動歌劇藝術更上一層樓。」
這隊樂團現有五十五名團員,其中弦樂三十六人、木管八人、銅管六人、敲擊三人、豎琴與鐘琴各一人,與香港小交響樂團的編制相仿,伴奏意大利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的歌劇應毫無問題。這次演出,在沙域的指揮下,樂團的表現甚為稱職,很緊湊地配合舞台上的演、唱、做。音響厚度甚夠、節奏生動活潑,尤其是《賈尼.斯基基》,喜劇效果的渲染,樂團居功顯著。
節省開支 培育人才
這兩齣獨幕歌劇,演員的數目可不比三幕歌劇少:《修女安潔莉卡》有十五人,除了飾演安潔莉卡有AB組(A一李洋、B一鄺勵齡),其他十三人要一連演出兩晚,筆者看的是李洋演出的第一晚。這齣歌劇的故事十分說教,缺乏戲劇衝突,也沒有高潮。安潔莉卡出身貴族家庭,因私生子而進了修道院,後為孩子去世而自殺,死後見到孩子。飾演公爵夫人的連皓忻、飾演修道院長的張倩以及飾演羅修女的陳皓琬、黃華裳、劉杏杏、何朗家、劉韻、何毅詩、李俊詩等,不大有機會表現,因為浦契尼的這部獨幕歌劇寫得過於平凡,簡直有點悶。在結束之前,修女唱了一首《沒有媽媽》,重複《蝴蝶夫人》的那首,也是全劇最感人的一首詠嘆調。
《賈尼.斯基基》的故事是發生在公元一二九九年的佛羅倫斯,而導演卻把時間和地點改在民國初年的上海,因此服裝、舞台上的道具都變成了清末民初的服裝、明代風格的桌和椅,演員戴上了瓜皮帽、中式裙褂,令觀眾的精神為之一振。故事敘述家族爭奪遺產之事,因此鬧出許多趣事。
《賈尼.斯基基》的演員有十八人之多,除了飾演羅列達(Lauretta)和飾演列諾喬(Rinuccio)分AB組外(A一劉卓昕、B一林穎穎)和(A一陳永、B一陳晨),其他十四人要一連演出兩晚:飾演賈尼.斯基基的錢深銘、飾演齊塔(Zita)的陳皓琬、飾演蓋拉爾多(Gherardo)的查理,其他演員還有黃華裳(飾演Nella)、林俊(飾演Betto di Signa)、黃日珩(飾演Simone)、林國浩(飾演Marco)等等。
《賈尼.斯基基》是浦契尼唯一的喜歌劇,潑辣、幽默,節奏輕快,與《修女安潔莉卡》完全不同。演員的音色音量以及演技都不錯,如劉卓昕的詠嘆調《親愛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就有着卓越的表現;錢深銘、陳皓琬、陳永、查理、黃華裳等均能把角色演活,並能在快速的演出過程中配合緊湊,一氣呵成。整個演出的喜劇效果顯著,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製作和演出,導演的功力深厚。將十三世紀的佛羅倫斯變作民初的上海,令觀眾在心理上代入,感到這些舞台上的中國人正在演出一齣民國初年的上海故事,十分高招。
「半舞台式歌劇」是另一高招:既節省開支,又能為本港年輕歌唱家提供演出歌劇的實習機會。這次演出,說明了香港青年一代歌唱家中有不少是可造之材!
(香港歌劇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