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右一)出席粵劇教育及資訊中心開幕禮後,與嘉賓參觀中心設施
【大公報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於高山劇場新翼三樓的粵劇教育及資訊中心(中心)已於九月九日開幕。中心使用數碼化技術及嶄新的科技,重新整理和剪輯了大量粵劇珍貴資料及錄像,並以互動方式例如觸控式屏幕及多媒體投影機,呈現公眾眼前,有助進一步推動粵劇藝術的保育、教育及傳承工作。
擴闊粵劇戲迷層面
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主持中心開幕禮,並於致辭時說:「政府一直致力推動粵劇的發展,每年投放超過四千萬元以弘揚及保育這項重要文化瑰寶。」
他表示:中心落成將支援康文署轄下各演藝場地、圖書館及博物館的粵劇推廣及傳承工作,加深新一代對粵劇藝術的認識和了解,擴闊粵劇的戲迷層面。
粵劇教育及資訊中心分為六大區域,包括介紹粵劇起源及發展的「歷史尋跡區」;展示八十位粵劇紅伶珍貴照片和視像片段的「名伶區」;將原裝劇本珍藏數碼化並附上詳細文字導賞,以及介紹粵劇唱腔、牌子及粵劇常用的鑼鼓及樂器的「劇本、唱腔及音樂區」;專門解說粵劇化妝特色和技巧的「化妝區」;展示粵劇例戲《六國大封相》在戲台上的排場與功架,及解構經典粵劇場景的布局與含義的「虛擬舞台區」;還有網羅大量粵劇資訊,為公眾提供一站式粵劇資訊搜尋平台的「閱聽區」。其中,「虛擬舞台區」立體展現粵劇舞台片段,讓市民觀賞劇中角色的特別功架,如《六國大封相》中的「胭脂馬」、「羅傘」、「推車與坐車」等。
六大區域介紹粵劇
其他主禮嘉賓包括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主席陳志輝、香港八和會館理事會主席汪明荃、粵劇發展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呂汝漢、康文署副署長(文化)吳志華及康文署助理署長(演藝)楊芷蘭、九龍城區議會主席潘國華。
該中心逢星期一、三至日及公眾假期的不同時段開放。每節參觀時間兩小時,市民可以免費參觀,人數有限,需要預約。使用閱聽區的資訊搜尋系統,須另外預約。有關預約和查詢,可致電二三三○五一三○或瀏覽www.lcsd.gov.hk/k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