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學子求死社會有責

時間:2017-09-11 03:15:22來源:大公網

  圖:兒童可在群體活動中鍛煉心志

  九月第一個開學天,為數百萬以上的莘莘學子,再次辛苦上路學習,運輸署和警方嚴陣以待恐交通混亂。其實,在back to the school前數周,已有一些「教育有心人」在不同傳媒發表意見,向家長和老師提供「貼士」,幫助兒童重新適應學校的生活。

  兩年前的開學月,學生自殺數字創香港歷史新高。當時,傳媒高調報道每件個案,全港嘩然,好像是「危城九月」。有些家長被嚇得如驚弓之鳥。去年運轉乾坤,學童自殺事件大減,加上傳媒有了經驗,報道手法大加克制,減少渲染成分,令大部分市民認為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家長開明孩子之福

  香港學生每年自殺率有高有低,升跌預測比紐約華爾街納斯達指數(Nasdaq)的起跌更難。我們不能每年開學都要靠神靈庇佑,和傳媒的自律,冀學生「大步檻過」,而是要找出他們「夠膽」自尋短見的原因,然後集中研究方法,徹底解決問題。根據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的理論,人的「原欲」同時包涵「求生」和「求死」的意志,兩者不斷在角力。在正常情況下,前者的能量大大蓋過後者,就如「螻蟻尚且貪生」。但是人為何不惜命?自殺個案遍及每一個年齡組別,長者因病厭世、中年人破產殞命、青年人殉情……自行了斷的原因多不勝數,歸根究柢,無非是對生命產生絕望。為什麼年紀輕輕的學生會忍心訣別這個花花世界?每條生命同樣是非常寶貴,但學生的自殺,最令人扼腕痛惜,因為他們都未成年,應該得到社會各方面的充分保護。換句話說,他們的死,社會是要負上一定的責任。在這個思想引導下,矛頭便會直指向家長和學校,但有識之士知道有怎樣的社會,就有怎樣的家庭教育和教育制度。

  最近,筆者偶然在電視看到一個節目,心中「一則以喜,一則以憂」。該節目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講述一群兒童,得家長在旁觀看和打氣下,在球場快樂地踢足球。記者訪問了幾位家長,聽聽他們對這種親子活動的感受。這些家長異口同聲,認為足球是一種激烈運動,受傷是難以避免,但這正好訓練孩子克服困難,忍受痛苦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足球比賽的勝負,關鍵在於整體的合作,而不在於個人的單打獨鬥,由此就能培養兒童的合群性,懂得與隊友分享成敗得失的感覺,進一步明白遵守紀律和依從指示,遠比個人獨斷獨行重要。本人慶幸香港仍有思想開明的家長,並深信他們的子弟在身心兩方面,都會得到健康的成長。

  下半場介紹某些家長為了獲得着名幼稚園的學位,費盡心力,情況有點光怪陸離,匪夷所思。家長為了使他們的子女「贏在起跑線」,便希望以「一條龍」的管道,從幼稚園起,直升着名的小、中、大學,最終能在社會出人頭地。因着市場的需要,一些訓練家長和幼童面試的機構便應運而生。其中的「專業導師」會採取特訓,教他們怎樣突出優點,祈求與眾不同,得到校方的垂青。筆者對這些家長為求目的,不惜矯揉造作的心態,抹一把冷汗。他們的行為無異於揠苗助長,對兒童身心健康,可能適得其反,與上述開明家長的做法,大相徑庭。

  兩者最大的分別是:前者訓練孩子怎樣同舟共濟,面對逆境;後者是被社會風氣牽着鼻子走,成敗只爭朝夕,爭取個人眼前利益,成為他們子女的「榜樣」。筆者細心一想,這些「功利」父母,也是在香港社會成長,深受本地教育制度毒害,所以不能完全歸咎他們的無知短視。社會瀰漫着「羊群心理」,認為「執輸慘過敗家」,因此一定要子女在競爭場中,早着先鞭。這種競爭心理,扭曲了整個教育生態,產生一種畸形現象:正如一位電台「名嘴」所說:大學中學化,中學小學化,小學幼稚園化,幼稚園大學化。這個才子的說話雖然有嘩眾取寵之嫌,但也不無道理。

  自殺先兆有跡可尋

  香港教育制度存在着弊端,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是「劣質競爭」。本地中、小學的課程,完全籠罩在考試樊籠之中,使莘莘學子在巨大的壓力下辛苦上課,學習一點也不愉快,效益自然大打折扣。每年無數學生都為升學和轉校,煩惱焦急。全城的達官貴人,一早就送子女入讀國際學校,或負笈海外,以免受到影響。香港家長每年用於子弟的留學費用,數以億計,恍如清朝鴉片戰爭爆發的主因——大量白花花的銀兩流到大英帝國。留下來的大多數學生,便要在考試場中拚個你死我活,好像達爾文所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競爭過程中落後的人,很容易失去信心,情緒漸趨不穩,久而久之,便會患上抑鬱症。如果抑鬱症的長期病患者不能痊愈,大約有七分之一機會企圖自殺。自殺是瞬間的衝動,但慘劇的爆發,背後是經年累月的痛苦堆積。

  一般人很難察覺病人自殺的先兆,但細心留意仍是有跡可尋。計劃自殺的人在心理上會:情緒紊亂,思潮起伏,認為自己無用,辜負了父母的厚愛,成為社會的負累;生理上:形容憔悴、夜夜失眠、心跳加速、雙手顫動、胃口大減,從前喜愛的活動(例如:游泳、看戲和唱歌),興味索然;如果是女性,可能出現經期錯亂,或是閉經,或是經來如潮;行為上則把最深愛的東西(例如:寵物、紀念品和財產)付託親人管理。這些都是自殺行為的危險信號,家人朋友切勿掉以輕心,應立即請求有關的專業人士,施以援手。如果情況危急,必須召喚救援服務,送病人到急症室。

  為了防止「辛辛」學子自殺,家人、朋友、同學、老師和社工,都要提高警覺,以防萬一。但最終的解決方案,總要減少劣質教育制度中的「無意義競爭」。試想學生自高中開始,便要用三年時間準備應付DSE,當中(包括在放學後)有無數機械式的試題操練(drilling),這不是有意義的學習,而是枯燥無味的作業,可能就是形成焦慮的「細菌」,釀造抑鬱的「病毒」和導致學生英年早逝的「殺手」。

  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 陳仲謀醫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