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志輝(左起)、王國潼、李佩珊、王憓音樂會齊聚一堂\受訪者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二胡藝術家王國潼、王憓父子身體力行,致力於二胡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九月十五日晚上八時,由王憓執掌的香港二胡藝術中心,將在香港大會堂劇院主辦一場「當二胡遇上粵曲」音樂會,以二胡、古箏為粵曲配樂,探索及拓展粵曲及粵樂的更多表現力。
王憓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父親和我長時間的演奏實踐中,都在不斷探索用二胡表現粵曲韻味,充分發揮二胡柔潤、淳厚的音色,為廣東音樂名曲的演奏增添新意。」是次音樂會,王國潼、王憓同台首演新編、王國潼作曲《觀音頌》,可謂他們多年研究粵曲成果的再一次實踐。
對唱功演奏要求高
王憓續說:「我們選取的都是名家創作粵曲調子,譬如《禪院鐘聲》、呂文成作曲《平湖秋月》、《流水行雲》、《雙星恨》、《鳥投林》等,以往的粵曲,其配樂或是小提琴等西洋樂器,或以鼓樂等打擊樂呈現,而我們這次就只有兩個樂器:二胡和古箏。其實,越簡單、越化繁為簡,越是不容易,對唱功以及演奏水準要求也更高。」
究竟二胡演繹粵曲會有怎樣的效果?二胡如何表現粵曲的韻味?有人將粵曲律制神秘化,對此,王國潼有一番解讀:「很多人提及粵曲都會講到『粵樂七律』,粵曲吸收中國音樂常用的某些律制,但卻不能一概而論,而具體說來,粵曲中Fa音要偏高些,既不是十二平均律和五度相生律的升Fa音,也不是原本的Fa音,還有Xi音也經常要低一些,既不是降Xi音,也並非原本的Xi音。」故在王憓眼中,是否可以表現出粵曲韻味,就看演奏家的技法特色到不到位。
是次節目的粵曲演唱者陳志輝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教授,他認為對於音樂會,當盡心而為,表達出粵曲境界,其他交給觀眾就好,需要做的方面即為在創新與保持傳統中尋求一個平衡點。
彰顯二胡與粵曲共性
王憓形容二胡和粵曲的關係很微妙,今次音樂會,二胡將從粵曲演唱的範疇跳出伴奏角色,作為主音音樂,甚至部分粵曲,只有二胡演繹,配合以粵曲行腔方式演唱的小曲,更有力地表現曲中情感,令二胡和粵曲可以各自發揮並互相融合,彰顯彼此共性。
興許有人質疑,中樂和粵曲兩種如此迥異的音樂體制,如何「遇上」?王憓道:「演唱粵曲者,每次都與之前不同,完全是出於即興,有點像爵士樂隨心而歌,二胡亦如此,演奏時也講求一個率性而為。」王國潼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就用二胡演奏廣東音樂,自此愛上,這次他們父子二人用二胡代替粵曲慣用的高胡配樂,既是另一種表現手法,也體現二者不同的樂曲風格。
當晚音樂會二胡演奏方面,還有王憓學生梁裕龍,其他粵曲表演者還有李佩珊和廖素微。而在樂曲編排上,則既有粵曲、二胡名調,也有王憓作曲《雪花飄》、《秋意濃》、《愛的路上你和我》、《圓夢》。
「當二胡遇上粵曲」音樂會尚餘少量門票於城市售票網(網址www.urbtix.hk,電話二一一一五九九九)發售。節目查詢可電九○七四五二五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