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此次演出在演員動作、走位等方面均做了調整
香港進念‧二十面體供圖
京劇表演中,關公的角色集老生、武生、花臉等多重表演於一身,還要兼顧氣度、唱腔等功夫。台灣「國光劇團」的首席老生唐文華,便是少數能駕馭這個角色的演員,在扎實、厚重的傳統京劇表演外,還擅長新派京劇的演繹與發展。由他領銜主演的實驗京劇《關公在劇場》繼去年十一月後再度來港,將於九月中在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日前唐文華赴港為演出籌備期間,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在他看來,「京劇表演沒有標準的戲路可言,亦沒有絕對的對錯,只管好不好聽、好不好看。因為藝術是活的。」\大公報記者 管樂、李亞清
平頭,濃眉寬臉,卸了妝容的唐文華比舞台上那凌厲威嚴義薄雲天的關雲長小了一號,然而顧盼之間,自然流露出一股京劇演員的精氣神。當他用沉鬱的唱腔唸起關公在敗走麥城時的一段自我剖白:「雪花紛飛,煙塵瀰漫,關某心中,只有三聲浩嘆……」,聽得人魄動心搖。憑藉《關公在劇場》裏的出色表演,唐文華獲今年台灣第二十八屆傳藝金曲獎「年度最佳演員獎」提名。
去年十一月底,他隨團來港演出,詮釋的現代關公吸引了大量擁躉。「當時連粵劇迷都前來觀看,幾乎場場爆滿,甚至一票難求。所以這次我們決定將表演場地從小劇場搬到大劇院,不僅舞台大了不少,觀眾座位的數目也一下子多了近五倍,演員表演、觀眾看戲的角度都更豐富了。」
唐文華指,在小劇場演出的時候,要面對和解決動作不好施展、走位空間不夠等問題,換到大劇院之後,則要考慮如何駕馭這麼大的空間,不僅演員的動作、走位等都做了調整,就連伴奏樂隊也擴大了陣容。此外,劇團還結合觀眾提出的意見,在節奏、詞句、燈光設計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調整。
現代關公 走下神壇
《關公在劇場》是由台灣「國光劇團」與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聯合打造的新編京劇,不僅有文武兼備的關公戲份呈現,還要突破傳統,挑戰關老爺的固有形象,將他拉下神壇,從受人敬仰的神明還原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關公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作為編劇的「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並不滿足於將關公在傳統戲曲中的固有形象呈現給觀眾。在故事鋪陳上,除了演繹「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敗走麥城」這幾個關公一生的重要片段,還注意挖掘人物內心的豐富情感,加入了對關公性格缺陷的描寫,例如在「敗走麥城」中,一段長自我剖白既是關公反思自己與曹操錯綜複雜的關係,亦是對自身的狂傲自大作出懺悔。
實驗京劇 寫意表達
作為「實驗京劇」,《關公在劇場》除了掛有傳統京劇的「招牌」外,還有現代劇場元素作為「賣點」。唐文華介紹,該劇一改傳統戲曲的順敘手法,而是採用倒敘講故事。特別安排一男一女兩位說書人,以相聲式的對白,從開場時說起戲曲的表演傳統,再道出關公戲的表演禁忌,演出的台前幕後,甚至劇團將演出前的香爐祭台儀式也搬上了舞台。更讓唐文華感到有趣的是劇中多媒體以及西樂伴奏的加入。進念.二十面體為這齣戲特別設計了一系列多媒體科技,不僅有獨白、曲詞被投影在舞台上,並且跟隨人物的念白變幻,演員在排練時還要穿上特殊的緊身衣,以便工作人員做動態捕捉,收集相關數據。伴奏樂隊除了嗩吶、笛子和打擊樂等,更加入了西洋樂器,「比如劇中有一段關公的獨白,只用鋼琴作背景音樂,效果卻非常好,曾有不少觀眾為之動容。」
「京劇藝術一直在創新,包括唱腔、服裝、音樂乃至整體的舞台呈現,又不能太突兀、新奇,最好的效果就是創新而不着痕跡。」唐文華認為,比起傳統京劇,現代京劇更加注重意境的表達。他用「寫意」來形容《關公在劇場》所呈現的舞台效果,這些寫意的表演段落無不充滿內涵而又與情景交融。
四度拜師 不負所望
訪問唐文華,不得不提他的老師、台灣「四大鬚生」之首胡少安。胡少安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生於北京京劇世家,七歲登台就有神童之譽,之後合作的對象都是紅極一時的名角。一九四九年到台灣之後,成為京劇名伶顧正秋「顧劇團」的當家老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時年二十的唐文華為了向胡少安學戲,登門拜訪,然而老師只跟他說:「好,沒問題。但我今天有約,你下次再來吧。」一連三次,都碰了軟釘子。不過唐文華沒有放棄,直到第四次,他坐在胡少安家門口等候,由於天熱,他滿頭是汗,衣服都濕透了。胡少安遠遠地看到,本來要回家,又繞了幾圈再回去。「他是在試探,試探我學戲的決心有多大。」唐文華回憶,當時胡少安走到他面前說「很熱吧,你進來洗把臉」,然後就交給他一盤自己唱的錄音帶,讓唐文華下次再來,「其實那卷錄音帶,我都聽了不知多少遍。」
此後,胡少安常常親自示範,並教導唐文華多看戲、看演出錄影,教會他如何去體會、觀摩和學習戲曲的方法,而非拘泥於傳統門派、單純地模仿,「這種財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事實上,他並沒有按照傳統收我為徒,我們可以說是義子、義徒的關係。」在唐文華眼裏,胡少安就是位「嚴師慈父」,一方面教導自己台上要唱好戲,台下要做好人,另一方面在生活中對自己多加關照,西裝、手表等獎勵都沒落下。
唐文華不負所望,秉持着老師教授的「能人所能,能人所不能」,在三十多年的京劇表演生涯中,挑戰了不同行當的角色,演繹了各式各樣的經典人物,《群借華》、《閻羅夢》、《未央天》、《胡雪巖》、《快雪時晴》,等等,無論是老戲,還是新編戲,唐文華演起來都絲絲入扣,將人物的性格、心境與氣度,詮釋得淋漓盡致,特別是《未央天》中的經典橋段「滾釘板」,成了他的「壓箱底絕活」,盡顯舞台真功夫。
對於演繹過的每一個角色,唐文華都有自己的理解。說到關老爺,他認為:「關公從歷經悲喜,到自我批判,再到最後因一念改變而成為神,展現的正是『豁達』二字。我希望帶觀眾到他的人生裏『走』一遭,體驗戲中人的感情。」
送戲上門 以身傳教
京劇表演特別講究師承。如今,作為「國光劇團」的一等演員,唐文華也肩負起傳承重任。
「我們時常『送戲上門』,把這些戲送到學校去;也會『上門看戲』,邀請很多學校的學生來劇團看演出。演出前設有導讀環節,告訴他們這齣戲要展現什麼故事,有什麼人物,包括人物的一些肢體動作代表什麼意思,好讓他們了解京劇的美和有趣。」唐文華以身傳教,將包括溝通技巧、舞台掌握等經驗方法在內的一身絕學傾囊相授。「我常常鼓勵年輕人多學些才藝,多層面的學習領教,才能讓他們對傳統戲曲藝術有一個辛苦的體認,不能投機取巧。」
儘管京劇藝術難復當年盛況榮景,名角大師逐漸凋零,觀眾人數亦在萎縮,唐少華依然對京劇的前景充滿希望。他認為,京劇是最精緻的表演藝術,不僅要求從事這項表演藝術的演員執著與奉獻,還要有追求和創造力,更要擔負文化傳承的使命,因為「好的藝術是能夠將觀眾帶進劇場的」。
編者註:《關公在劇場》將於九月十六日晚八時十五分、十七日下午三時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採訪場地鳴謝:香港基督教青年會(港青)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