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御製剔紅鑲象牙團花紋書函式盒
大公報記者王豐鈴攝
圖:孫少文基金會主席孫燕華(左起)、華人廟宇委員會文化及宣傳小組主席葉長清、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周蕙心、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朱挺、觀塘民政事務助理專員趙廣堅、學者李焯芬、孫少文基金會創會主席孫少文、孫少文基金會創會董事孫蔡吐媚、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為展覽揭幕\主辦方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王豐鈴報道:盒,寓意「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滿載美好,一度作為賀禮流行。由八十七件中國古代盒器組成的「百年好合:中國古盒藝術」展覽正於一新美術館舉行,包括漢代綠釉陶盒,北宋定窰白瓷盒,清乾隆時期御製的剔紅盒,清晚期玉盒、瑪瑙盒,以及遠銷歐洲的銀盒、牙雕盒、玳瑁盒等,以盒器角度,管窺千百年來中國人的物質文化生活。
百年好「盒」賀禮首選
是次展品上至漢代,下至民國時期,主要來自唐、宋、明、清四個朝代。據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介紹,以展品來看,唐宋時期的盒器多以陶瓷為材質,形狀以方、圓為主,體積較小,推測主要用來裝填古代婦女所用的化妝粉、香餅之類。例如北宋定窰白瓷圓蓋盒,以及南宋龍泉窰青瓷拱花蓮紋圓蓋盒,盒體呈圓形,盒蓋與盒身嚴絲合縫,形狀類似如今女性使用的「氣墊BB霜」。
而到了明清時期,工業技術發達,市民向政府納稅,由納物轉為納錢,市場因此得到拓展,新興階層商人出現,工藝品在這樣的背景下日趨精美。因而明清時期的盒子用料類型豐富,包括象牙、紫檀等矜貴材料,形狀造型多元,裝飾也不再僅限於牡丹、梅花等紋樣,甚至陶瓷盒器出現孔洞裝飾,可盛放花、水果等物。
御製盒器 頗具心思
比如明萬曆年間的五彩瓷鏤雕龍紋圓蓋盒,盒蓋上的花紋走勢隨着孔洞而變化,盒身則如現今的果盤那樣做出分隔的式樣。再比如清十八世紀的一對百寶嵌鴛鴦形蓋盒,以鴛鴦為盒身造型逼真,羽、翅、頭頂等處均鑲嵌螺鈿、寶石類貴重物料,饒有動感。展品中有多件剔紅盒,其中五件為清乾隆時期御製品,暗藏當時工匠的精巧心思,比如御製剔紅鑲象牙團花紋書函式盒,表面做成兩本書的模樣,實際上卻是兩層抽屜盒。展品中另有幾樣牙雕、玳瑁鏤雕的盒子較為特別,是清晚期的外銷品,上面滿滿當當雕刻着頗具中國式樣的人物、風景、花鳥等,花團錦簇,實是為滿足外國消費者的審美口味。
從古盒亦能看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部分展品形狀呈方、圓,寓意「天圓地方」,另有一件僅8.2厘米的銀鎏金桃形小盒,內裏雕刻有蝙蝠、鹿、壽星公,寓意「福祿壽」。此外,展覽期間於館內另展出二十二幅館藏本地油畫,以及香港藝術家徐志鉅的三十幅寫生風景作品。孫紹文基金會主席孫艷華表示,「百年好合:中國古盒藝術」是本港首個以古盒為主題的展覽,館方希望以一個輕鬆趣味的角度,呈現中國傳統文化。
是次展覽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華人廟宇委員會及百樂酒店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資助,並於九月二日舉行開幕禮。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朱挺、觀塘民政事務助理專員趙廣堅、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周蕙心、華人廟宇委員會文化及宣傳小組主席葉長清、學者李焯芬、孫少文基金會創會主席孫少文作為主禮嘉賓出席並為展覽開幕剪綵。
「百年好合:中國古盒藝術」展期至十二月二日,一新美術館位於九龍觀塘海濱道165號SML大廈四樓,周二至六開放。詳情查詢可電二六九○六七九○,或瀏覽網頁:www.sunmuseum.org.hk/exhib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