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催眠治療及心理培訓師李佩琪指主人毋須自責
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但到今日不再是朋友那般簡單,部分主人已視狗狗為家人,而當「家人」離世,他們該怎樣度過哀傷的日子?\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文、圖
香港出生率低,近年飼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連寵物店也如雨後春筍般開完一間又一間。大多數寵物的壽命雖然較人類短,平均都有十多年,如何走過寵物離世的傷感,絕不是小事一樁。如主人一直放不下,或會變成「病態式哀傷」的情緒病,甚至抑鬱症等。
這次訪問了心理服務機構「全邁進」催眠治療及心理培訓師李佩琪(Peggy)。採訪時她正進行講座,有八位寵物主人參加,席上還有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究竟該如何面對心愛寵物病危及離世所帶來的哀傷?Peggy說有些人需要通過心理治療才能捨斷,若此法都未能解決問題,便須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
忌長期哀傷
她說:「寵物家長(指主人)面對寵物離世,就恍如家人離世般傷心,部分人還慘過死了家人。寵物離世後,遺體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其中一種就是善別服務。於善別儀式上,哭得悽慘的『家長』或會被人數說:『死阿嫲都未見過你咁傷心。』事實上,寵物離世,哀傷好正常,分別是程度各不同。試過幾次在善別儀式上,男女『家長』固然傷心,男的反應是爆喊,甚至哭暈倒在地上。此因大多數女性肯行出第一步尋求協助,男性則憂鬱在心裏,到與寵物道別時便一下子爆發出來。我的辦公室有安置寵物的骨灰,上來悼念的多是男性,有些更日日上來。不過,寵物家長忌長期哀傷,過度哀傷會誘發情緒病。」
Peggy認為寵物離世,主人的哀傷期因人而異,有些很快便放下。半年是可接納期,超過九個月仍哭哭啼啼,他們已潛在情緒病,必須正視。她說:「如出現病態式哀傷,需要心靈重建,部分『家長』在寵物離世後會自責,覺得自己於寵物患病時,沒有對牠提供合適治療。『家長』要清楚凡事沒有對與錯,要接受自己選擇的都是為寵物好,別自責而令自己鑽牛角尖。」
動物在香港可以有安樂死,主人應如何面對這個抉擇?她說:「寵物和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如何為寵物抉擇安樂死?在牠們生前最好做定心理準備,見到寵物因病受苦,或是即將老死的艱苦過程,『家長』作出決定前,要問自己讓寵物安樂死,這對牠們是否最好的選擇?決定了就勿在事後自責,記着你所做的都是對寵物好,安樂死並沒有對與錯。」
辦善別儀式
很多寵物「家長」將寵物視作家人看待,為狗狗或貓貓辦結婚儀式,故寵物死後亦有善別服務。
Peggy先解釋善終和善別的分別,「善終即如靈實醫院,病者仍未離世。善別是寵物已離世,就如親人離世一樣會辦喪禮,只是這個喪禮儀式是為寵物而辦。寵物在家中離世,可用毛巾或尿片蓋在遺體上,如需善別服務就交由相關機構處理,他們會將寵物遺體雪藏,到儀式舉行當日,僵硬的遺體經過按摩後會變得柔軟,讓寵物家長和寵物道別,之後便進行火化。狗貓火化後會餘下一副屍骨,可以將之磨碎或打碎成粒狀,才放入袋內。至於寵物骨灰,『家長』可以自己認為最舒服的方法處理。他們亦可交由食物環境衛生署處理,方法是將寵物遺體放入袋內並註明『動物屍體』,再交到食環署轄下的公眾垃圾收集站,站內的職員就會作出處理。」Peggy更指出寵物「家長」如有子女,應該帶同他們一同出席善別儀式。這是一種心靈教育,讓他們知道飼養寵物需要負上責任,由照顧開始直至寵物死亡。
那催眠能否減低主人對寵物離世的哀傷?她說:「催眠只是一種工具,利用催眠達到更好的心理輔導效果。寵物家長如短暫失眠,那只須接受幾次催眠便沒事了。相反地,若一直未能釋懷,就要進行心理治療。許多人誤會催眠會引導患者說出私隱,根本是以訛傳訛。許多人認為『死了寵物還慘過死老竇』的人是黐線,事實上,人與人之間,或是人與寵物之間,憑『情』字維繫,分別只是人與動物。寵物『家長』何須理會外人看法,就坦承自己是寵物痴,別人也不能奈何。」
別鑽牛角尖
Peggy沒有養寵物,但她見過不少寵物「家長」在寵物離世後的慘況,自己也感同身受。
她說:「求醫的寵物『家長』一邊求醫,一邊繼續鑽牛角尖,這令我最難受。有位寵物『家長』自寵物離世後便失眠,診治幾次後以為沒事。可是她每次來到,就不斷重複說自己做得不好,讓寵物離世。她見我時說明白,隔了幾天又再來求診,我真拿對方沒法子。」Peggy希望寵物「家長」明白,要肯定自己所做都是對寵物好,內疚和自責是沒用的。寵物離世就如家人離開,分別是兩者形態不同,但感情無分是人還是動物,想哭便哭,別壓抑情感,否則得了情緒病就不好了。
人和動物最終都會死,只要珍惜相處的時間,便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