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楊剛在香港的日子\張茅

時間:2017-09-03 03:15:28來源:大公網

  圖:楊剛是第一位參加美國總統記者招待會的中國女記者\網絡圖片

  楊剛,上世紀三十年代冒起的著名女記者。《大公報》當時出了兩位紅極一時的記者,范長江出類拔萃,楊剛才氣橫溢,她既是編輯、記者、作家,又活躍於國際外交場合,為抗日戰爭而爭取國際友人支援,她是第一位參加美國總統記者招待會的中國女記者,並被介紹給總統杜魯門認識,是一位出色的成就超凡的女性。

  楊剛一九三九年正式進入《大公報》,隨即派到香港版主編《文藝》版及《學生界》副刊。她在香港期間,活躍於文藝界,當時大批著名作家如茅盾等南下,開展抗日文學陣線,楊剛大力支持,在《文藝》版經常刊登作家的抗日作品,同時加入文藝團體,獲選為理事,熱心推動文學公眾活動。

  我翻看這一時期的文藝活動信息,斷斷續續找到有關楊剛的動態。「一九三九年三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留港會員通訊處成立,它不稱分會而叫通訊處,是因為避免當地政府的立案,這個團體會員有一百多人……經調整委員會,推定楊剛、葉靈鳳、戴望舒、袁水拍……為委員,負責重新登記會員及改組為正式分會等任務。」(見一九四○年二月陸丹林的《香港文藝界》一文)中國文化協進會正式成立,楊剛任理事。

  一九四○年香港文化協進會開第一次理事會分配各部工作,分總務部、組織部、宣傳部、研究部。「宣傳部─施蟄存、戴望舒。附設編輯委員,推出葉靈鳳、陳畸、楊剛、戴望舒、馬耳五人擔負國際宣傳工作。研究部─喬木(喬冠華)、楊剛。……附設文藝指導組,楊剛負責。」(見一九四○年四月三十日香港《大公報》文協會務報告)

  喬冠華與楊剛負責的研究部,加強與香港青年聯繫,是年六月舉辦文藝講習會,廣告刊出講座名目:「本港文藝青年的寫作問題,喬木;新寫實主義,楊剛;抗戰詩歌,袁水拍;抗戰文藝運動,林琮;抗戰中的戲劇運動……」共十五項(見一九四○年七月十六日香港《文藝陣地》)。

  《大公報一百周年報慶叢書》中有關楊剛在香港任《文藝》版的工作活動,提到她要讓《文藝》「披上戰袍,穿上甲冑」,為抗戰宣傳服務。一九三九年十月,她在文藝界發起「民族文藝」討論。一九四○年十一月十三日用一星期時間舉辦「新式風花雪月」討論筆會,她發表「反對新式風花雪月─對香港文藝青年的一個挑戰」,引發討論,反應強烈,持續三個月,約十家報紙參與,發表論文九十多篇。她罕有地刊出沙汀文學報告《賀龍將軍》;莊棟的《記延安文協代表大會》;丁玲的散文《我是怎樣來陝北的》。經她刊出的延安文學作品及評論七十多篇。她以文協研究部名義,舉辦文學講座班,開座談會,探討抗戰文學。

  楊剛畢業於北京的燕京大學英文系,參加左翼作家聯盟活動,美國著名記者《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邀請她作助手,翻譯及撰寫小說,替斯諾編諿中國現代短篇小說《活的中國》等。她翻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著名小說《傲慢與偏見》,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楊剛的作品有:《楊剛文集》、《東南行》(通訊集)、《美國札記》(通訊集)、《沸騰的夢》(散文集)、《公孫鞅》(歷史小說)、《桓秀外傳》(中篇小說)、《偉大》(長篇小說一九三九年《大公報》連載);短篇小說:《殉》、《愛香》、《母難》及英文撰寫短篇小說《日記拾遺》等。她的長詩《我站在地球中央》充滿家國激情。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她與茅盾、鄒韜奮等文化界人士由周恩來安排營救離港,一九四二年六月抵桂林《大公報》,繼續編《文藝》版。

  楊剛的記者工作,大約由一九四二年七月開始,她以《大公報》特派記者身份,與澳洲記者貝卻敵(Wilfred Burchett)到東南前線戰地採訪,作為戰地記者,她從湖南、江西、福建、廣東發出新聞通訊十數篇,反映國民在日寇鐵蹄下悲慘狀況,大眾強烈抗日的要求,中國必勝理念,前方將士英勇拚命殺敵的精神。這一系列的報道,載於《大公報》重慶及桂林版,在讀者中激發起抗日決心。

  一九四三年,《大公報》任命楊剛為外交記者,兼《文藝》版主編。她的主要精力放在外交記者工作,她的才華引起周恩來關注,由此,在周的影響下,以《大公報》記者身份,與美國駐華使館官員和美國記者來往,從事國際關係工作,她一口流利英語,談笑風生,外國人士喜與她交往,她的表現受到周恩來賞識。一九四五年六月,她擔任《大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此後,以特派記者身份出席美國總統杜魯門記者招待會,她以第一位中國女記者出席此一場合並被介紹給杜魯門。她的報道亦比較透徹分析美國對華政策趨向,使她成為名記者,「美國通訊」也成為《大公報》馳名專欄。

  一九四八年九月由美國回香港,不久轉上海報社。

  一九五○年楊剛獲任外交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秘書,後任總理辦公室主任秘書,在周恩來身邊工作,一九五四年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處長,同年四月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

  楊剛能力超卓,對工作充滿熱忱,她走到什麼地方,做什麼職業,在什麼工作位置,都是發光發熱,使人佩服。她獨立、進步、有理想、有個性,她給我的印象是三、四十年代崛起的現代女性新形象。身處國難當頭,將個人與國家民族命運連在一起,是位令人敬佩的女報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