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陳紀婷:粵劇之路不易行

時間:2017-08-28 03:15:41來源:大公網

  圖:陳紀婷於「盜草」中飾演白蛇\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實習記者劉杏琳報道:為了令藝術走進社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觀眾拓展辦事處自一九九九年起,推行「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為藝術傳承拓展新觀眾。今年該計劃之一「黃肇生──社區大戲台」舉辦一系列活動,其中一場「折子戲選段演出」,上周六在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舉行,一眾粵劇演員上演《白蛇傳》之「遊湖」、「盜草」及「斷橋」。

    堅守理念 只為傳承

  節目於下午兩點半開場,記者一點四十分左右到達現場時發現已有數十位觀眾在排隊等待進場。據悉,由於演出是不設劃位,所以有不少長者一早來「排靚位」。提早來到劇院的邵婆婆,喜愛觀賞粵劇,笑言有不少新秀都是她看着長大的,今次也是來看他們的演出,以示支持。

  入行十年的粵劇新秀陳紀婷在「盜草」一折飾演白素貞,自幼在圍村長大的她,自小跟長輩一起看大戲,「我最初愛上粵劇的原因很單純,只是覺得花旦的頭飾、服裝好美,配樂又好聽。」時間流逝,如今的她視粵劇為畢生夢想,堅守理由是「想要為粵劇傳承做多點事,令其可以在本地的發展更加興旺。」陳紀婷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剛剛結束表演,戲服被汗水浸濕,一疊聲道:「粵劇這條路不易行。」

  陳紀婷從十四歲左右就參加坊間一些粵劇興趣班,直到後來正式入讀了香港演藝學院的「中國戲曲深造證書(粵劇)課程」,於二○一○年畢業。在二○一二年香港演藝學院的一次表演機會,機緣巧合下認識到林錦堂,更被後者讚其非常適合在梨園行發展,後來更是在翌年一月結為誼親。在她看來,不同於過往的粵劇演員,都是「紅褲子」出身,現在香港年輕粵劇人學習的兩條途徑是入讀香港演藝學院,或者參加粵劇興趣班。

  「在香港作為一名粵劇演員,每個月收入都不穩定,好似做自由職業。」陳紀婷明言。作為一名全職粵劇演員,她會參加一些演出計劃,並在社區及中、小學校推廣粵劇藝術,其間的收入來源相比較動輒花費一萬元購買的戲服十分不成比例,甚至是入不敷支。「我身邊很多從事粵劇演出的朋友,因為生活逼人,很少全身心投入,他們通常會選擇找一份白天上班的工作,夜晚時間就可以參加排練。」

    資金匱乏 場地難求

  「資金匱乏,場地稀缺是粵劇新秀們面對的主要問題。」提及如今的粵劇發展,陳紀婷無不感慨:「我們排練時,一般都選擇體育館的舞蹈室或排練房,演出場地更要提前一年向康文署提出申請,需要排期。且每次演出時,大到服裝道具,小到一張濕紙巾,都是自費。」此外,年齡都是新秀們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年輕時,好打得,但因為缺乏閱歷,總也演不出戲中韻味;年長一些,有了人生閱歷,身材卻又發福。」

  過去一周,本地遭遇兩個風球「天鴿」和「帕卡」吹襲之時,陳紀婷都恰有演出,最終都無奈取消。譬如上周六,她原本晚上有一場在維園的折子戲─《穆桂英招親》,「因為是在戶外搭台,故演出無法照計劃成行,然而演出機會難尋,等到下次就算有場地,但因為演員很難夾到時間,都未知要等到幾時。」

  除卻今次的計劃,陳紀婷還是香港八和會館「粵劇新秀演出系列」其中一員,雖未知計劃會持續到何時,但她相信,未來的西九戲曲中心或會成為本地粵劇新秀們新的「落腳點」:「他們的概念很好。」任何一項傳統藝術的傳承,都離不開拓展觀眾,陳紀婷特別提到本地編劇黎耀威,「傳統戲的優勢固然存在,然而為了進一步吸引年輕觀眾入場,把西方題材移植到粵劇,也大可嘗試。」她指出,由於時代不同,過去「禮義忠孝」的戲本未必能引起現代觀眾的共鳴,但若有一台粵劇,可以在保持傳統戲精髓的基礎上,增加更多娛樂性,相信會進一步拓展粵劇新觀眾。

  此外,陳紀婷將於九月一日參與《梟雄虎將美人威》(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晚上七時半)的演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