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椎間盤退化治療新法

時間:2017-08-28 03:15:23來源:大公網

  圖:腰痛困擾不少中年人\網絡圖片

  腰痛是許多中年人士的健康困擾,而因椎間盤退化演變至嚴重的脊椎滑脫與椎管狹窄,可引致劇痛,影響患者生活。保守治療如止痛藥物等未必能處理嚴重腰痛與脊椎問題;而相對治本的手術治療,卻令許多患者感到抗拒。新型的斜側腰椎間融合微創手術,對治療椎間盤退化等有創傷較細、復原較快的優點,亦適用於同時有骨質疏鬆症的椎間盤退化個案,患者的治療選擇會更多。\楷和醫療集團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李世偉

  六十多歲的陳女士(化名)最近一年有嚴重的腰痛、腳痛,她形容如果生育的痛楚是十分,她的腰痛高達九分。劇痛令她每次步行只能維持五分鐘,她惟有終日待在家中,不敢外出。經詳細檢查後,發現她患有脊椎滑脫及椎管狹窄──椎體因退化等因素而向前移,壓着腰椎神經線,並令椎體後方讓中樞神經通過的椎管狹窄,劇痛由此而來。另一複雜的情況是她有免疫系統疾病,長期服用類固醇引致骨質疏鬆,因骨質狀態不理想,傳統的脊椎手術治療並不適合,令她只能採取服用止痛藥、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方法,處理腰痛。

  傳統手術的優缺點

  一般而言,椎間盤退化常見於腰椎第4、5節,而引致脊椎滑脫及椎管狹窄是漫長的過程,病人會經歷由打針止痛、脊椎減壓至脊椎融合手術等治療進程。腰痛嚴重的患者,接受椎間盤切除或脊椎融合手術是治本的方案。患者腰痛的原因有二,一是腰椎神經線受壓,二是腰椎在活動時致痛。椎間盤切除可取走壓着神經的部分,有減壓的效果;脊椎融合手術則將兩節脊椎結連,穩定腰椎關節,兩種治療效果兼備的話,病人便不會再感到痛楚。

  許多人擔心傳統脊椎手術治療具危險性。脊椎手術可以由「前路」(即腹部)或「後路」(即背部)開刀,這類「開大刀」式的外科治療傷口較大,如「前路」手術會在腹部開約10至15厘米的傷口,醫生用手撥開腹部組織至脊椎病灶進行手術。人在呼吸時會帶動腹部活動,手術傷口大,會令病人呼吸時感到痛楚,漸漸呼吸變淺,容易引致術後肺炎的併發症。至於「後路」手術因方向問題,須切除腰椎的小關節,腰椎變得不穩定,或影響術後減痛的效果。

  微創手術精準安全

  不過,隨着科技進步,微創手術為脊椎手術帶來新治療方向。微創手術在先進的手術工具及顯微鏡輔助下,讓外科醫生可以在細小的傷口中進行手術,尤其顯微鏡手術技巧(micro-surgical skills)可確保醫生能清楚看見病灶,加強手術的準確度及安全性。而其中一種適用於治療脊椎滑脫與椎管狹窄的微創手術,稱為「斜側腰椎間融合手術」(OLIF),它透過病人在手術時側卧的特別體位,利用地心吸力讓腹部組織下墜,醫生較易撥開腹部組織進行手術,而腰椎大動脈亦略向下移,增加進行手術的空間之餘,亦避免傷及周邊的組織與血管。

  此外,手術時醫生會在患者腰側開約3至5厘米的傷口,然後以手指深入並撥開腹部器官,到達椎間盤退化位置時,沿手指伸入金屬線定位,然後套入多條鋼管(serial dilator)固定被推開的周邊組織,最後置入牽開器(retractor)打開約2.2厘米的手術管道範圍,取走鋼管後便可進行手術。相比剖開肌肉來進行手術,推開肌肉及周邊組織的方法,可更無遮掩地進行手術,看得清楚,手術會更順利及安全。

  置入支架撐起腰椎

  手術會在病人全身麻醉的情況下進行。除了切除椎間盤或融合手術,亦可撐高腰椎,讓椎間盤突出並摺疊的部分放鬆,然後置入支架承托,手術在斜側進行,置入支架的方向由側邊進入,支架可撐起腰椎兩邊,由於骨骼最硬部分在兩端,如此支架的承托力會更強。一般而言,患者在手術後翌日,已可坐起來;手術後第二天可在物理治療師協助下嘗試步行,第三天可自行步行,大約四至五天後可以出院。

  文中提及陳女士的個案,亦採取這種手術治療方法。由於陳女士患有骨質疏鬆症,傳統的手術治療創傷較大,以其骨質情況而言,以往未必能接受手術治療。但微創手術為她打開一道新的治療大門。而置入支架後,椎間盤承托力理想,陳女士的腰痛問題得以紓緩,由以往一動身便痛楚,到手術後可出外飲茶,大大改善了她的生活質素。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