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觀眾在現場參觀中山成公墓出土的成公升鼎
中山狼、中山酒的傳說或許很多人都聽過,但與之相關聯的古中山國卻由於史料的大量缺失鮮為人知,千百年來更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神秘王國—古中山國歷史文化展」現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陳列廳舉行,一百一十組共二百三十九件古中山國精美文物的集中亮相,在展現「千乘之國」獨特文化的同時,更將許多人瞬間便帶入了那段塵封已久的神秘歷史。該展覽展出至十月二十日。
本次展覽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主辦,河北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協辦。整個展覽分為「鮮虞中山」、「國都靈壽」、「經濟生活」、「田獵兵事」和「中山王陵」五個部分,集合了古中山國考古發現的二百三十九件精美文物,包含了彰顯王權至上的青銅重器、奇巧瑰麗的生活用器、晶瑩剔透的精美玉器、細緻精巧的黑陶明器、造型獨特的人物、動物圓雕藝術品等,工藝匠心獨運。許多器物都與中原文化風格迥異,展現了該國人民充滿神秘色彩的思想和蓬勃向上的活力,生動反映其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眾多的文物當中,尤以「雙翼神獸」及「山」字形銅器等最引人注目。雙翼神獸形象似獅非獅,長約40厘米,神獸,兩肋生翼,臀部隆起,四肢弓曲,躍躍欲起,彷彿在嘶吼。其周身錯銀卷雲紋千變萬化,背部裝飾兩隻左右對稱的錯銀鳥紋,利爪怒張,兩翼斜直向上,顯得十分矯健,將飛禽走獸的特點集於一身。腹底則鑄有銘文,記載有器物鑄造的年代、官吏、工匠等資訊。據介紹,雙翼神獸共出土了二對四隻,目前僅在中山王墓中出土,專家推測神獸可能作為鎮器,壓在席之邊角,或作為陳設品以增強王之雄威。
而中山國特有的青銅山字形器,出土於中山王墓二號車馬坑。器形成「山」字形。器上部出三支有刃鋒體,兩側向下部內成鏤空雷紋狀,下部中間有圓筒狀銎,可插在立柱上,銎的前後兩側有方形楔孔。這種禮器為中山國所特有,造型莊重,立於木柱之上排列在帳前,象徵着中山國國王的權威。
此次展出的中山王族3號墓出土的小玉人,其製作技藝讓人嘆為觀止。小玉人用較好的白玉、墨玉、黃玉、青玉先鋸成片狀,再雕刻成人形,既有男童,也有年輕和中年女性。其中,女性頭梳牛角形雙髻,身穿圓領窄袖對襟衫,下身穿方格長筒裙,雙手在腹部用左手握住右手腕,圈手而立。年輕女性長髮濃密,身材豐滿,牛角形雙髻也顯得粗壯。其服飾是戰國時期鮮虞人特有的髮型和服飾,為研究戰國時期少數民族服飾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而戰國早期的鳳首流銅匜,高16.5厘米,通體狀若飛鳳,喙部可以啟合,倒水時自動張開。其下有三個獸面紋蹄形高足,尾部有梟首蛇身環形鋬。鳳首雕刻精緻,尖喙、矮冠、圓目,眼圈飾羽毛紋一周,頭部空白處陰刻流暢的雲紋和鱗紋。其鋪首周圍則陰刻展開的鳳翅,內底淺雕四條魚紋。整體造型輕盈秀麗,花紋精細,是戰國青銅器中的珍品。
成公升鼎體現國勢強盛
於中山成公墓出土的成公升鼎一套共有九個。據介紹,升鼎是古代重要的禮器,主要用來盛放煮熟的肉食。西周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宴饗和祭祀時,九鼎中依次盛牛、羊、豕、魚、臘、腸、膚、鮮魚、鮮臘等肉食。戰國時期禮壞樂崩,中山成公死後隨葬了九鼎,既反映出當時諸侯僭越禮制的局面,也體現了中山國國勢的強盛。
展出的另一件青銅精品銅扁壺,器型精美,蓋面微鼓,有三個雲頭環鈕,肩部兩側各有一獸面銜環。更讓人驚奇的是出土時壺內有透明的淺翡翠色液體,香味濃郁,經北京市發酵工業研究所化驗鑒定為酒,這也是當時中國考古發掘中第一次發現的實物酒。
算籌棋盤顯示古人智慧
算籌是在算盤發明之前中國最重要的計算工具,此次展出的中山國算籌,出土於中山成公陪葬墓,有骨、玉兩種。據悉,算籌的計數法遵循十進位制,以縱橫兩種排列方式來表示一至九的數目,表示多位數時,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以此類推,遇零則置空。其巧妙精確的演算法,亦展現了中山國人超凡的智慧。
中山國人除了算術精湛,其對於棋術的研究也頗為先進。於中山王族3號墓出土的石製六博棋盤,其主人經考古專家推測應是中山成公的弟弟。出土的兩副棋盤,大小相同,紋飾不同,包括棋盤、棋子、箸、骰子。棋盤用青石板製成,盤面浮雕出饕餮、虎、蟠虺等紋樣組成的圖案。據專家介紹,六博,又稱六儲、陸博,為古代棋類遊戲。對弈時分黑、白兩方,每方六子,一梟五散,其中以梟為貴。雙方先用骰子擲采,依擲采結果行棋,先殺梟者為勝。據悉,這兩件棋盤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石質六博棋盤,其將雕塑藝術和實用功能結合得完美無缺,是中山國能工巧匠的藝術傑作。
金銀狗項圈反映國王奢華
此次展出的兩件金銀狗項圈,不僅工藝精美,更顯示了當年這位中山國王對愛犬的萬般寵愛,以及中山國王生活的奢侈。中山國盛行田獵,所養獵狗十分著名,這兩件金銀狗項圈出土於雜殉坑兩具狗骨架的頸部。項圈用長方形金片、銀片捲成扁管狀,相間連綴穿在革帶上製成項圈。項圈上綴一銅環,用來結帶。一件項圈由九枚金管和九枚銀管穿成,銀管共重63.3克,金管共重109.2克。一件項圈由八枚金管和八枚銀管穿成,銀管共重65.1克,金管共重93克。
另外展出的一件出土文物「十五連盞銅燈」,燈的整體造型彷彿一棵大樹,十五條枝頭托十五隻燈盤,高低有序、錯落有致。燈體分八節,每節的榫頭形狀各異,便於安裝。樹幹上盤繞三條螭龍,樹枝間小鳥引頸鳴叫,群猴嬉戲玩耍。三隻獨首雙身的猛虎托起圓形底座,底座上兩男俑正拋食戲猴。這盞燈設計科學,造型別致,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妙趣橫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
填補歷史諸多空白
中山國始建於春秋末年,是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諸侯國,最初稱作鮮虞,中山文公時改稱中山,位於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與保定市之間。中山國前後立國二百餘年,地方五百里,戰國中期國力達到鼎盛,是僅次於戰國七雄的「千乘之國」。中山國由小到大,幾次被強國所滅,但雖滅未亡,又幾度復國,歷史可謂跌宕起伏、波瀾壯闊,但是在中國史學的權威著作《史記》裏,卻沒有中山國歷史和王系的專篇記載或記述,全書雖然多次提及中山國,卻多為陪襯,僅僅一筆帶過。史料的大量缺失使得這個「千乘之國」(一車四馬為一乘,周天子擁萬輛兵車稱「萬乘之國」,諸侯稱「千乘之國」)湮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充滿了神秘色彩。
直到一九七四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平山縣三汲鄉發掘出中山王墓、中山國都城—靈壽古城,才揭開了中山古國之謎。而恢弘的王城遺址與近兩萬件出土器物,也使得這個「神秘王國」中山國逐漸向世人展現出其歷史真容。這些出土文物是中山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的真實縮影,填補了中山國歷史記載的諸多空白。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