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敦煌系列活動紀念段文傑百年誕辰/大公報記者 劉俊海

時間:2017-08-25 03:16:00來源:大公網

  圖:紀念段文傑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在莫高窟舉行/大公報記者劉俊海攝

  由甘肅省文化廳、甘肅省文物局和敦煌研究院主辦的「紀念段文傑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八月二十二至二十五日在敦煌舉行,通過舉辦紀念展覽、座談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活動,紀念段文傑六十年來致力傳承、弘揚和創新「莫高」精神。

  該活動吸引來自內地、澳門與台灣,還有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敦煌文化藝術、絲綢之路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一百八十多人出席,交流研討敦煌文化藝術遺產的保護研究和傳承創新。

  「莫高精神」的傑出榜樣

  段文傑作為敦煌研究院的開創者之一,畢生熱愛敦煌,一九四六年來到敦煌,扎根大漠六十多年,為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弘揚事業的開拓與發展奉獻了畢生的心血和精力。直到二○一一年去世前,仍然念念不忘敦煌文物事業,多次囑咐繼任者和同事們把敦煌石窟保護好、研究透、傳播開,展現了一位學者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藝術遺產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日前在座談會上說,段文傑先生將一生奉獻給了敦煌,為敦煌藝術臨摹和研究,推進敦煌學研究、敦煌石窟保護等各項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是「堅守大漠、勇於擔當、甘於奉獻、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的傑出典範。

  樊錦詩介紹,當年段文傑先生從四川來到了物質貧乏的荒漠戈壁,當時敦煌冬天逾零下20℃,卻沒有取暖設備,早晨出了被窩,臉上長了「白眉毛」、「白鬍子」,只有靠吃辣椒和蹦蹦跳跳,暫驅寒意;他有次進城辦事,遇到了狼更與狼對峙,僥幸逃過一劫,多危險啊!但敦煌藝術將他深深吸引,正如他說的:「一畫入眼中,萬事離心頭!」

  她續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先生在病榻,做了一個他與敦煌飛天相遇的夢,這個夢太動人、太美好了!他退居二線任名譽院長後,住到了蘭州,但時常『鬧着』要回敦煌,時常說夢話:時間到了,某某、某某、某某……你們怎麼還不上班,還不來開會啊!二○○六年先生回到敦煌,叮囑我要把敦煌石窟保護好、研究透、弘揚好!他心中深深藏着抹不去的敦煌藝術和敦煌事業情結,永遠愛着敦煌、裝着敦煌、想着敦煌!」

  臨摹敦煌壁畫的開拓者

  從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段文傑臨摹歷代敦煌壁畫三百八十四幅,是臨摹敦煌壁畫最多的畫家。他深入鑽研傳統壁畫藝術,帶領同事們開創了大規模、有計劃的壁畫臨摹工作。其中莫高窟第285窟,榆林窟第25窟等的整窟合作臨摹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成為敦煌藝術臨摹的標桿。段文傑成功地復原臨摹了《都督夫人禮佛圖》,成為復原臨摹的典範之作。他的臨本,技巧純熟,形神兼備,代表了敦煌壁畫臨摹的一流水平。

  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說,段文傑先生的臨摹不是「依樣畫瓢」,而是對臨摹對象的歷史背景、思想內容都做深入調查研究、了然於胸才下筆描摹,因此他的畫既「有形」又「傳神」,猶如「源頭活水注心田」。

  在長期的臨摹工作中,段文傑總結出了臨摹壁畫的標準、要求和方法,成為今天美術工作者遵循的方針。他剛到莫高窟時,是靠爬「蜈蚣梯」,用「借光法」、「秉燭作畫」。但對洞窟畫幅巨大、內容複雜、時代不同的壁畫,如何臨摹是一個難題。他潛心探索,既對臨摹對象的思想內容、風格特徵、製作程序與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又對線描、暈染和傳神技巧進行反覆練習,「終於達到得心應手、形神兼備的地步」。他的臨本,充分體現原作神韻,數量最多,質量最高。他總結出的客觀臨摹、舊色整理臨摹、復原臨摹三種方法,至今仍被繼續遵循運用。

  段文傑是敦煌文物保護研究工作的推動者,任職期間,積極尋求國際合作,與美國、日本等國外研究機構積極合作。其中,與日本友人合作,促成了日本政府無償援助建成「敦煌石窟保護研究陳列中心」,他科學地運用平山郁夫的捐贈,倡導成立了「敦煌石窟研究保護基金會」。

  推動敦煌文化走向世界

  為了使敦煌文化藝術和敦煌文物保護成果走出敦煌,走出國門,帶給全國和世界人民以美的享受,他積極組織敦煌藝術對外展覽,除了在北京、上海、廣州、鄭州,以及台灣、香港等地區舉辦展覽外,還在日本、法國、印度、美國等地舉辦敦煌石窟藝術展,宣傳和弘揚了敦煌文化藝術與中華文明。

  王旭東表示,作為新一代莫高窟人,將繼續保持並擴大海內外的合作力度,與社會各界共同保護並守望敦煌石窟這份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將積極尋求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支持,希望通過十至十五年的努力,將敦煌研究院發展成為一個致力於敦煌乃至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國際化平台。

  在座談會上,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原院長常沙娜表示,為了在敦煌莫高窟守護了終身的前輩們的誓言,「身為敦煌人,死為敦煌魂」的莫高窟精神的呼籲,她認為保護莫高窟應該成為當前的第一要務,只有這樣才能繼承和弘揚敦煌的血脈。

  她說,敦煌市的南邊距莫高窟十五公里以外建造了遊客中心,設有數字展廳,把莫高窟歷代的壁畫、彩塑、窟型、外觀等通過高科技的手段再現石窟現場,並系統地介紹絲綢之路、敦煌莫高窟的歷史和歷代的佛教藝術承前啟後的發展風格等人文知識,在遊客了解以後,再換成專車前往莫高窟實地觀看,藉此保護莫高窟,延長其壽命。但是經過科技的手段介紹以後,又引發了遊客們對原窟現狀的興趣和親歷現場的期望,由此又吸引了更多遊客去莫高窟現場,發展旅遊事業為莫高窟加重了壓力和矛盾。

  她指出:「目前大量遊客已成為莫高窟最大的威脅,每天參觀人數的猛增,對窟內蒼老的壁畫、彩塑已帶來嚴重的威脅。每年增長的旅遊人數已經使莫高窟不堪重負,成了『害怕見人帶病的莫高窟了』。」故此,要為銘記歷史,不忘初心而奮鬥,要保護好莫高窟一千多年遺留下來的文化和文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