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女友,因為喜歡吃魚,給自己起了個雅號叫「老貓」。這個老貓,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一個字:吃。前一些日子,她在朋友圈裏曬了張圖片,是一套很舊的書,一九八七年出版的《中國土特產大全》,上下兩冊。她寫道:「這是吃貨界的葵花寶典,兩千多頁,滿滿的誠意。狼山雞別再去狼山邊找了,原來人家的故鄉是如東,為自己以前的無知慚愧……」
「吃個東西要不要這麼麻煩?」我丟過去一個揶揄的評論。
老貓卻一本正經,回覆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物產,買東西對照產地才地道。你不吃定西土豆,就不知道上海的土豆吃起來是多麼沒味。沒有嘗試就沒有比較。」
我看得一臉汗顏,趕緊百度定西在哪裏。想起小時候,父親出差總喜歡帶點土特產回來,煙台蘋果萊陽梨、無錫水蜜桃醬排骨、上海城隍廟五香豆、蘇州滷汁豆腐乾、北京紅蝦酥……那個時候,想吃地道的食品得靠人力背回。
如今物流發達,想吃什麼馬上就可以吃到。我跟着老貓網購回定西土豆,炒上一盤土豆絲,面面的,帶點甜,果然不一樣。吃到來自黃土高坡的正宗味道,覺得自己好像離吃貨界近了一些。
哪知,隔天就受打擊了。老貓又曬出圖片,也是一盤土豆絲,但你看她是怎麼做的?她買來武都的花椒,甘谷的油潑辣椒,配上切細的定西土豆絲,不但食材地道,連配料也地道,和我做的土豆絲一比較,她王婆賣瓜形容她的酸辣土豆絲才算得上是平民窟裏的百萬富翁。
看得我又是一臉汗顏,從此將老貓的朋友圈奉為美食「聖經」。冷冷的冬夜,她又來曬圖了,這一回,曬的是蘿蔔湯,但和尋常的白蘿蔔不一樣,她買來的是衛青蘿蔔,皮是綠油油青色的,熬一鍋蘿蔔小排湯,光這綠綠的蘿蔔色看着就喜悅。「食物得吃正宗產地的,每一口吃下去的都是愉快;吃得愉快了,精神就快樂了;精神快樂了,身體就快樂了;身體快樂了,就會健康了。」她引用蔡瀾的話,說得我竟無言以對。
過年了,老貓自己動手準備年貨。她買來蘭州的大板西瓜子,用五香水煮,又買來河套平原的本味瓜子,陰山腳下天養日滋的,連吃個瓜子都這麼講究,我不想服氣也不行。
出外旅遊,老貓最喜歡的就是覓食。她說,對美食應該要有所堅持,不退而求其次,要吃就吃原產地,讓味蕾得到最大化綻放,這是一種生活美學。
她去蘭州,就為了吃正宗的蘭州拉麵,她曬圖給我們看,我才知原來我們平時吃的加了牛肉、香菜、咖喱粉的黃顏色的拉麵並非真正的蘭州拉麵。老貓說:「真正的蘭州拉麵講究一清(湯清)、二白(蘿蔔白)、三紅(辣椒油紅)、四綠(香菜、蒜苗綠)、五黃(麵條黃亮),而且嚼起來特別有嚼勁,你們在外地吃的那些蘭州拉麵,可離正宗有八百里遠。」
她去重慶,也只為了一個字:吃。從重慶老火鍋吃到重慶小麵,再吃到洞子餐館……捧着碗直接坐在路邊吃酸辣粉,也能吃得一臉陶醉,哪裏管什麼姿勢好看不好看。
「別看火鍋紅遍了大江南北,不到重慶來吃吃正宗老火鍋,見識下真正的火鍋長什麼樣,那都是亂吃。」老貓在重慶發了個九宮格老火鍋的視頻過來,看得我又心塞不已,只覺得自己離吃貨界永遠那麼遙遠。
看着老貓在朋友圈開心地刷屏,我突然理解了她對美食的執著。追求色香味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享受,那是對食物的尊重和對一日三餐的認真,你用心去生活,生活就會回饋你快樂。從來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