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詩云:「一度暑出處暑時,秋風送爽已覺遲。日行南徑斜暉裏,割稻阡陌車馬馳。」立秋已過,隨之而來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處暑。
處暑的「處」字意為「終止」,處暑即是「出暑」,正如詩中所雲,處暑的到來意味着夏天的暑熱過去,開始進入秋風送爽之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解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也將在此日之後開始逐漸下降。
雖然處暑之後暑氣會逐漸消退,但是,太陽直射的熱天氣還是會有的,故而俗語中有「秋老虎,毒如虎」的說法。古諺語中亦有「處暑十八盆」之句,意為處暑之後還會有十八天的流汗沐浴。即便如此,處暑後秋意漸濃,氣溫將逐漸下降這一點並不假。這一時間也正是人們郊遊賞景的好時節。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頗多,且多數與祭祖和迎秋有關。因處暑為每年新曆的八月二十三,時值舊曆七月附近,民間會有慶祝七月中元的傳統習俗,稱為「七月半」或「中元節」。按照舊曆習俗,從七月初一起,民間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度布施類的活動,並勸導孩童不夜遊,不晚歸以求免災避邪。蕭紅的《呼蘭河傳》就對此習俗作有記載:「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裏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着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着一盞河燈,就得託生。」中元節放的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在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用以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秋至水漲,對於沿海的漁民而言,處暑以後,是漁業收穫的時節。在浙江省沿海地區,每年處暑期間都要舉行隆重的「開漁節」歡送漁民開船出海。這一時段裏,東海及南海沿海海域的水溫依然偏高,魚群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漁業也將收穫頗豐。
處暑之後,氣候開始逐漸乾燥,預防「秋燥」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就成了節氣養生的必要環節。只要室溫不高於二十六攝氏度,就盡量不要開空調,多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氣蕩滌帶走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同時,老鴨味甘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作用,因此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北京至今還保留着這一習俗,通常處暑當日,北京人就會到店裏去買處暑百合鴨、檸檬鴨或子薑鴨等。處暑後的飲食習慣也要略作調整,要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並根據不同的體質食用一些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海帶、菠菜、豆類等,以起到調養身心的作用,但是西瓜、山竹這類大寒的瓜果就要減少食用,以免寒涼入侵了。
處暑時節正值兩季交換之期,氣溫起伏變幻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飲食方面注意養生的同時也要加強身體鍛煉。秋高氣爽,走出戶外跑步、打拳、做操都可以,若得閒暇,放下瑣事,去山中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登高望遠,放鬆身心也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