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情緒與健康/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時間:2017-08-21 03:15:21來源:大公網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面對頑疾,患者的心情會如何?會否因而患上情緒病?

  精神科醫生陳仲謀說,如患上癌症,病人的恐懼可以理解,亦有可能同時患上焦慮症。患者若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有關方面會關注患者的精神狀態並提供輔導,他們亦可以找私家精神科醫生求醫。如是末期病人,他直言:「病人可能會想到自殺,輕則是擔心和焦慮。不過,病人的性格亦很重要。其實,如是早期癌病,因治愈成功機會率高,要處理患者的情緒較容易。我曾經診斷的個案中,年老病人面對末期癌病,可能他們知道自己年事已高,對死亡比較坦然,反之,年輕患者則難以面對。我面對年輕患者,心裏也覺淒酸,他們除了服食藥物,亦須接受心理治療,將其恐懼減到最低。」

  曾聞說樂觀的和悲觀的人,後者患癌比率較高?

  陳醫生說:「患癌基本上同個人性格沒有關係,只是長期抑鬱、焦慮的人,會令人體免疫力下降。另外,這也與是否有癌症家族史有關係。所以,以上兩個因素同時出現,那個人患癌的機會較高。」

  陳醫生認為人的開心與不開心,對身體健康有一定影響。他說:「開心的人免疫能力較高,除可以抗抑鬱,生病機會亦較少。雖然樂觀的人都會死,但人應選擇做個開心人,而不是終日愁眉苦臉走到人生盡頭。在北歐國家,很多年滿六十五歲的長者,會一直服食抗抑鬱藥。如果他們停藥,情緒病便會復發,一旦復發,諸如糖尿病、血壓高、心臟病等疾病,就會相繼出現。再者,現今抗抑鬱藥的副作用很少,故當地長者將抗抑鬱藥當作補品般吃。」作為精神科醫生,他表示,醫病容易醫人難。

  陳醫生說:「病者一定要坦白告訴醫生自己的精神狀況,這個是肉眼看不到的,不像傷風感冒,服藥後便能見到效果;也不是做完手術,切除壞的組織就可以沒事,人的精神狀況是難以猜測,所以有些患者須同時接受心理治療。人求開心好簡單,根據二○○五年的調查顯示,恆常運動可將情緒病的徵狀減輕一半。運動能釋出胺多酚的快樂荷爾蒙,還要多曬太陽,人自會心情好。我小時志願是當足球員,但想到運動員生涯短暫,所以才讀醫,但我從沒放棄足球。從年輕到現在,每個周日我都會跟隊友踢波,如今體力雖不如前,仍堅持落場,只是不會踢全場,現時多數由不斷加入球隊的年輕人去踢。大班人開開心心,既可運動,亦能擴大社交圈子,人生就會多了很多樂趣。」

  當醫生工作量大,壓力更大。陳醫生能抽出時間減壓,那一般都市人若要減壓,相信也非難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