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天生的農夫,勤奮務實,做事專一—說的是香港的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古天農。近期有幸聽他一席話,真是勝讀十年書。
業界人士簡稱他為古農。一九八八年,他成為亞洲文化協會基金資助的第一位香港演員,遠赴美國考察戲劇。古農在當地不單看到很多新穎及前衛的舞台表演,更能在幕後觀摩到專業劇團的運作情況。「我見過全部男女演員在後台赤身露體,因為要趕場換服裝。作為專業演員,他們根本不需忌諱別人的有色眼光。」古農慨嘆香港的演員太過保守,很多時不敢也不願為藝術犧牲。除了演出方面,當年古農亦參觀了好些專業劇團的營運工作。其時的通訊方式沒有現代般發達,但是其他媒介早已常用廣告來宣傳演出。古農卻看到一些中小型劇團,在新劇推出售票期間,僱用一批臨時工作人員,直接致電每位曾經觀賞該劇團作品的觀眾。電話對談之間,工作人員會介紹新劇的內容,若果觀眾有興趣觀看,人員便會即時登記對方的信用卡代為購票。如此的直銷方式,現在世界任何角落都普遍而行,但原來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的劇團已創先河。
古農作為本地資深藝術工作者,除了推動劇團發展,更着重創建本地文化,培育本地新進編劇。他說:「為何香港經常演出外國翻譯劇?就是因為西方劇壇的編劇寫下了很多優秀劇本,其他地區只要拿起本子作出翻譯,便能順利演出。」因此古農積極栽培年輕編劇,只要十個作品當中有一個脫穎而出,香港戲劇便有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