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文化經緯/木屋博物館/純 上

時間:2017-08-17 03:15:59來源:大公網

  「泰爾茲民族博物館」(Taltsi Ethnographic Museum)位於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建在伊爾庫茨克市(Irkutsk)通往貝加爾湖(Lake Baikal)公路旁的樹林裏,由多棟木屋組成。一九六○年代,流入貝加爾湖的安加拉河(Angara)上修築大壩,要淹沒伊市的低窪地帶。許多建造於十七、十八、十九世紀的歷史性木屋建築搬遷於此,博物館應運而生,並於一九八○年代正式開放。

  博物館佔地二十六公頃,其中最古老的木屋是建於一六六七年的「斯帕斯卡亞」塔(Spaskaya Tower)和一六七九年的喀山禮拜堂( Kazan Chapel)。斯帕斯卡亞塔的屋頂上架着個十字架,其上還有俄羅斯皇族的雙頭鷹標誌,象徵沙皇的權威大於教會。屋裏陳列哥薩克戰士用過的步槍、子彈、甲衣和瓶瓶罐罐的日常器皿。牆上還貼着張紫貂圖,象徵俄羅斯人東來尋求的最重要經濟來源:皮毛。過去從莫斯科到伊爾庫茨克要花兩年時間,東遷者最珍貴的財產是鹽、馬匹、鐵器。喀山禮拜堂則是西伯利亞歷史最悠久的木屋教堂,窄窄的一進小間,聖壇上張貼聖母圖,每年有兩位東正教神父來此履行神職。

  十九世紀的木屋學校只有一間教室,老師要教好幾個年級的學生,地理、數學、俄文一把抓。牆上按規定貼了當時在位的沙皇肖像,講台邊有個木製大算盤,台下放了好幾排木製桌椅。教室左側就是老師宿舍,卧室中有床、書桌,還有一小間廚房兼客廳。因為天冷,木屋的房門都做得矮小,防止冷風進門,裏頭的天花板卻高,有助於木炭煙氣上升。

  一般住所都帶有木工間,鋸子、刨子、斧子、錘子無所不有。那時沒有傢具店,什麼家什都得自己動手做,大到雪橇板、磨子,小到攪拌雞蛋的大勺都為木製。每家還有存放蔬菜的地窖和儲冰的小屋。參觀廚房時,又見俄羅斯家庭不可或缺的多孔大爐灶。聽說過去有「烤嬰兒」儀式,將出生不久的嬰兒放在木鏟上,伸進最大的烤箱孔眼再很快取出,大約為了祈禱健康。

  卧室兼用為客廳,通常用來展示全家的財富。花花綠綠的女式衣裙懸掛四周,長椅上鋪墊毛皮和長巾,椅子前方的矮桌上放着必不可少的金屬水壺和茶壺、茶杯。俄式金屬水壺與老蘇州的暖鍋功能相似,儘管形狀不盡相同。中間突起的圓柱裏可加木炭、酒精作為燃料,圓柱底部連到鍋裏,一格格分開,既可燒水,也能熱菜。靠牆的衣櫃上放幾個梳妝盒就代表家裏有幾個待嫁的女兒。屋角有個聖壇。導游說,客人來求親,要先到聖壇邊行禮。如果主人答應求親,就把水杯懸掛在門邊的釘子上,否則就是婉言謝絕。彼此都不用開口,保存雙方臉面。

  博物館還有蒙古人的一支、布里亞特人(Buryat)住的木頭蒙古包,記錄了西伯利亞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草原上的半球型蒙古包不同,這種蒙古包四四方方,中間有個下陷的坑,一兩米深,三四米見方,裏面燒木柴。房樑上掛個鐵鍋,懸掛在火上。坑裏還放了造酒的器具:一端煮奶,蒸汽通過管道從另一端輸出,可蒸餾出馬奶酒。坑的右邊是廚房,有水壺、鍋子、攪拌牛奶造奶油的深木桶,這是女人的領地。左手牆上懸掛武器,地面放置馬靴,靠牆還有一排木箱,這是男人的領地。有個布里亞特男人的雕像席地而坐。正對大門最靠裏是掀開的幔帳,床上坐了個懷抱嬰兒的布里亞特女人雕像。床前地上有墊毛皮的搖籃,四周散落着木頭小馬等玩具。導游說,毛皮不透水,就不用換尿布了。不知是否開玩笑。

  參觀那日天氣陰沉,六月初還寒氣逼人,不難想見當年西伯利亞生活的艱苦。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