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談犯罪心理/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時間:2017-08-14 03:15:28來源:大公網

  圖:臨床心理學家彭學海指人性有善有惡/受訪者供圖

  涉案疑犯被捕前後自殺的新聞,不時出現。今次邀得臨床心理學家及法庭法援專家證人彭學海博士作出分析。

  彭學海說:「當年我在美國讀犯罪心理,老師非常喜歡用實際例子,活學活用,讓一眾學生了解罪和死亡。如在班上討論過911事件、伊拉克戰爭、文化衝突暴動、謀殺或自殺等。我已在前線多年,還常想起老師提問:如果要犧牲他人或自己生命才能實現眼前的目標,是否值得?還是見仁見智?」

  提及疑犯自殺身亡,彭學海指出,大多數人會懷疑他們是否畏罪自殺。

  他說:「疑犯在被捕前後自殺,究竟是什麼心理?原因眾多,大家最容易聯想到的是畏罪自殺。但他們的行為可分析如下:(一)疑犯被捕的消息曝光後,成為全城指摘焦點,可能因飽受壓力及罪咎感,害怕刑罰,故選擇自殺逃避。(二)從另一角度來看,可以說是危急之際,良心發現,現身坦認一切,並自殺謝罪。(三)疑人看尊嚴、自由、理想、目標和名利,均比生命健康更重要。任何失去或者受損,無臉生存於人世。(四)自殺走了不想負任何責任。(五)自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六)負氣衝動,惡意引起更大的社會關注等等。公眾是善忘的,漸漸地,人們也不會記得,或為一個已死的人再下更多結論。於我而言,辦法比困難多。」

  彭學海亦有服務更生人士,助他們重投社會。

  他說:「我曾幫助出獄後的更生人士,協助他們面對社會的適應問題和各種生活困難。首先,更生人士要面對闊別多時的家人,過去可能曾經傷害過他們,故先要原諒昔日的自己,重新接納、支持及相信現在的自己。其次,要面對經濟問題。囚犯在獄中工作每月只得幾百元,但想到自己有案底,就會懷疑能否找到工作?僱主又會僱用他們多久?還有,有些更生人士的英文程度不高,電腦手機等只是懂得基本使用,令他們對未來感到迷茫。我會幫助更生人士重新適應社會,調整他們的心理;又會引導更生人士別自責,加強身心健康,以正面態度面對別人的歧視和挑戰。他們更需明白自己其實和其他人一樣,同樣面對生活問題,這是正常不過的事。」

  問到是否每個人都有犯罪傾向?彭學海的回答是「Yes」。

  「人性有善有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因為前者可得到即時的利益,例如人人在考試前埋首溫習,你則用作弊的方式取得好成績。心理學研究遺傳上的Crime gene,人是無法消除劣根性,但可加強道德教育,了解人性,培養積極的自我概念,發揮個人潛在能力。我知道善和惡都存在我們身上,人每時每刻皆可決定用善或惡生活,最好善多一點點,舉例如明知減少打機睡多些是好好,惜慾望很容易支配理性。」

  如非刻意犯法,舉例如交通意外導致他人死亡,涉事者除了承擔法律責任外,個人會否一世不安?

  彭學海說:「道德(Morality)的約束,是上天或祖先留給我們,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形容的精靈之聲 (the sound of spirit)。對於自己的錯誤感到內心痛苦而難以推辭過失,這就是『難辭其咎』。如果人生能盡力做到不遺憾又顧及別人,那就是人生樂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