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永別了,法蘭西繆斯

時間:2017-08-12 03:15:48來源:大公網

鍾 亦

  圖:讓娜.莫羅有着不可複製之美乃法國電影界的繆斯/作者供圖

  法國時間七月三十一日,噩耗傳來,法國國寶級女演員讓娜.莫羅(Jeanne Moreau,港譯:珍.摩露)走了,她帶走了電影新浪潮和整整一個時代。這位在電影中主宰命運,主宰愛情,主宰男人,在銀幕外征服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港譯:法蘭索瓦.杜魯福),征服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征服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港譯:皮爾.卡登)等大腕名流的女神,在八十九歲時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六十六年的從藝歷程,一百四十九部參演作品,戛納(港譯:康城)影后,柏林、威尼斯終身成就獎,奧斯卡和凱撒的榮譽致敬……讓娜.莫羅的這些業內光環雖然耀眼,可對觀眾而言,卻不及她在銀幕上留下的一個個側影來得光彩奪目。她並非那種偶像級的女明星,讓世人銘記在心的是她塑造出來的個性鮮明的銀幕角色。除了眾多獎項,莫羅還是唯一一位兩次擔任戛納評委主席的演員,這足顯她在國際影壇的地位。一九九四年作為戛納主持人,她把金棕櫚遞給了昆丁.塔倫蒂諾《低俗小說》,第二年自己擔任評委主席時,又把金棕櫚授予了庫斯圖里卡《地下》,由此見證了兩部跨時代的經典電影的誕生。

  莫羅走後,馬克龍發表悼詞:「讓娜.莫羅是電影傳奇的一部分,她凝固成神話,而不僅僅是偉大的女演員。」這是法國國家元首對法蘭西電影繆斯的致敬,畢竟莫羅最鼎盛時,這位年輕的法國總統還沒出生。《費加羅報》的緬懷大標題——「法蘭西電影的象徵,熄滅了」,道出了法國人對時代逝去的不捨。就連歐委會主席容克也致哀:「莫羅在歐洲文化上留下了印記,她的作品一直詮釋着歐盟價值觀、歐洲文化,她的魅力將會在她逝世後繼續為人們所稱道。」

  時光追溯到一九八七年,讓娜.莫羅幸運地被路易.馬勒(Louis Malle,港譯:路易‧馬盧)從人群中一眼相中,參演馬勒次年上映的黑色經典作品《通向絞刑架的電梯》。靠着這部電影,莫羅一舉成名,從此登上了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舞台中心。此後,莫羅與馬勒在銀幕上又合作了四次,也出演過眾多優秀導演的作品,但她搭檔最多的還是法國新浪潮的先鋒人物弗朗索瓦.特呂弗。

  讓娜.莫羅與特呂弗合作的作品《朱爾與吉姆》(港譯:《祖與占》)不僅是廣大影迷的法式啟蒙,在影壇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影片中三人在橋上奔跑的畫面,在電影史上可與《四百擊》的凝視結尾齊名。莫羅頭戴鴨舌帽,化上小鬍子,獨立與自信的女性形象,在六十年代掀起了風潮,一種有別於傳統優雅的時尚感,是當時法國人通過新浪潮傳遞給世界的遺產。

  莫羅的熒屏形象有着不可複製之美,她聲音低沉卻有不少影迷酷愛莫羅頗具個性的嗓音。我想,這種低沉感也是其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難得的是,步入耄耋的莫羅並沒像同時代的大多數女星那樣息影,也不避諱讓公眾見到自己的蒼老。即便是年過七旬,莫羅仍然活躍在銀幕上,用她的渾身戲骨去詮釋一個又一個個性鮮明的老婦人。

  銀幕上,莫羅是法蘭西電影業內永恆的經典繆斯,現實中的她,同樣也是眾多男人眼中的女神。她結過兩次婚,一生中有過很多情人,就連她自己也曾在電視節目中坦誠道:「我曾吸引過很多男人,也被有才華的男人所吸引,我從來沒有為了找情人而去找情人。」這樣一個莫羅,結合她在銀幕上的形象,在那個年代被讚為獨立女性的代表,也代表着一種敢於追求的真誠與坦率。

  晚年的莫羅雖然獨自生活,身邊沒有子女陪伴,但她的生活並不孤寂,法國上流社會的公眾場合依舊能見到她的笑容,電視訪談上她也是侃侃而談。直到幾天前的那個清晨,照顧她起居的清潔工人才發現,這個年近九十的老人已在睡夢中離去,悄無聲息地飛向了天堂。

  永別了,讓娜.莫羅,再見了,法蘭西的電影繆斯。讓娜.莫羅的離去帶着太多歲月難回的傷逝感,但她的人生擁有一般人難以企及的精彩,相信她在天堂也一樣不會寂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