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先供職銀行,後做證券。炒股失利後在微信初中群籌款,但別人投資多半有去無回。後來他又從證券公司辭職,宣布要找個穩定的技術工作,慢慢還債。他還提到:需要為重病父母支付醫藥費,希望大家以每棵三千元的價格認養他家楊梅樹,他們負責養護管理,認養者每年果熟時可任意採摘。群裏無人響應。他沉寂了一陣,七月下旬突然再次現身同學群,顯得十分活躍。原來他兒子高考成功,被某醫學院錄取了。
老話說:「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現在看來,孩子的成績還是家長的臉面,家族的榮光。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老師的高壓只是一小部分,家長的期待才是更沉重的負擔。
有些大人把當年未能實現的夢想投射到孩子身上,嚴厲要求。有些希望下一代書包翻身,改變家族命運。那位老同學大約下意識靠孩子的成績一雪前恥,揚眉吐氣。十二年寒窗,看得見的金錢投資以外,家人無形的感情投資往往成為孩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內地有條件的家庭常以「減壓」為名送子女出國留學。其實,如果父母不改變觀念,無論何種教育體系都有可能造成過度焦慮,給孩子的人生帶來負面影響。愛是為人考慮,愛是學會放手。斤斤計較,顏面至上,都不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