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話劇團在七月中旬演出了森.舒柏(Sam Shepard)的劇作《埋藏的秘密》。舒柏既是編劇家,亦是演員,其舞台編劇作品曾獲得不同戲劇獎項,在美國現代劇壇及電影界的名氣甚響。能夠遊走於商業電影和藝術舞台,可見其劇作必定兼具文化涵義和市場價值。
舒柏的作品在香港舞台並不多見,《埋》劇早於七十年代問世,一般被喻為越戰的後設作品,反映當時自由美國夢的破碎零落。不過,舒柏可能怎也想不到,其作品以粵語登陸香港劇場不久,他便於七月底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三歲。
一直以來,導演或演員在觀眾眼中都是劇場明星,能夠吸引觀眾買票進場觀劇,成為票房收入的保證。在歐美的劇場,具資歷的編劇亦不遑多讓,在宣傳上不僅具號召力,在製作方面亦甚有權威。據悉某些著名編劇家,授權其作品給予劇團排練演出,除了可以收取高昂的版權費用,亦可在合約上註明導演或演員不得刪改原著的任何字眼,若有違規,編劇家便可以訴諸法庭,要求賠償。在成名之前,該等編劇家當然亦有過艱辛而不為人知的背景。很多年輕編劇會將自己的初稿寄給劇團,期望獲得聘用機會。幸運的話,可能會被劇團安排試讀甚至試演,又或由劇團安排幾次工作坊,由導演及演員將該初稿不斷修改,最終至劇團認為該作品具演出潛力為止。表面上,這是劇團給予年輕編劇的磨煉,但最後的版本到底是否編劇原來的文筆?當中有多少成分已經被他人扭曲反轉?真正的編劇,可能已被埋藏底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