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讀書人,多對「閱讀」心懷虔誠。偶得好書,便要沐浴焚香後才敢翻頁。若得一方靜地,一闋妙曲,一杯清茶相伴,那閱讀便盡善盡美。這般雖有點過重儀式,但對好書、對文字的敬畏,值得今人思之習之。
今人也閱讀,可惜多流連在網上。網上文字也有精粹,但也大多不敢恭維。問題便又兜轉到閱讀的本義,是求故事、膚淺的思想、一時的痛快,還是文字的陶冶?
今人以圖像助理解,孩子自小習慣了圖畫誘惑。若無眼花繚亂的插圖,便以一字大叫:悶!香港出版社大都把兒童讀物塗抹得五顏六色,以示迎合潮流。幼兒書行這種路線自是應當,問題是這種風氣已吹至少年讀物,十幾歲的中學生見到連篇文字便不耐煩。到他們長大成人,更無興趣去讀十幾二十萬字以上的經典書目了。教科書也追隨時尚,千方百計以色彩、圖畫去佔領版面,失去了本該有的莊重肅然風格。
香港的閱讀,不能說沒有聲色。今年書展八號風球剛下,前往書展的群情更比平時洶湧。連小學生都報告說一年讀有上百本書。似乎重視閱讀了,然而這只是表面熱鬧,對文字卻缺了熱愛。
真正的閱讀,是要回歸文字本義,通過字字句句,讓文字引領精神昇華。
有些該讀的經典好書,實難加圖展現,更無法以圖代替,比如《古文觀止》,又比如唐詩宋詞,不經字字嚼味,又安知內涵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