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大萬世居:客家人的精神符號

時間:2017-07-21 03:15:48來源:大公網

  圖:世居門口的對聯嵌入「大」和「萬」

  客家圍屋,具有「東方古堡」之稱,是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之一,也是深圳本土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深圳東部的客家圍屋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頗有代表性。然而,隨着城市更新項目的推進,這些古老的圍屋也不斷老去,被淹沒在不斷生長的鋼筋水泥叢林中,大萬世居就是其中的代表。\大公報記者 石 華 文、圖

  大萬世居作為全國佔地面積最大的客家建築,在深圳乃至全國的圍屋中頗有名氣。炎熱的午後,走進世居,觸摸着斑駁的圍牆,感受着圍屋的氣息。雖歷經歲月風化,世居已現凋敝衰微之貌,但那大屋瓦楞和屋簷上依稀可辨的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圖案、木板鐫刻的大字顯露出世居曾經的繁華和輝煌……

  曾居住百戶人家

  「大學家聲舊,萬民氣象新」百年如一日,這副對聯貼在大萬世居門口,嵌入「大」和「萬」,體現了世居之名,也映照了這個佔地二萬五千平方米、二百二十多年歷史的圍屋鼎盛。

  一彎月池,滿眼翠綠,訴說着世居的過往:這裏原本是曾姓家族生活的地方,春秋聖賢曾子的後代—曾端義,帶着家人來到深圳,歷時數十年,清乾隆五十六年終於建成大萬世居。

  大萬世居位於深圳市坪山區,圍屋平面宛若巨大的「回」字倚在月池邊,順承「前後三坐落,左右兩護厝」的典型客家民居布局形式,是全國佔地面積最大的客家建築,二○○二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曲徑幽巷,縱橫悠長,連通了四百餘間房屋。客家方言,唐韻宋腔,記錄着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春暖秋涼。「在世居裏住了十七年,直到一九八○年才隨家人遷至旁邊的大萬村。世居每個角落都有我的足跡。繁盛時候,大萬世居曾居住一百多戶人家,居住人口最多時達到一千多人。」出生在世居內的曾利華對這裏充滿了感情。

  二○○五年,為了更好地保護大萬世居,坪山區政府讓世居內的曾氏宗族及其他居民搬走,由區政府每年出資二十萬元人民幣將世居整個「租」下來進行保護,大萬世居自此「閒置」。

  一部凝固立體詩篇

  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華人是客家人,如今,深圳、香港地區的客家人保留了大量原居住地的傳統習俗,大萬世居工作人員解釋說:一是居住丘陵山地的客家人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與祖居地類似;二是群體遷徙;三是徙居地與原居地相鄰;四是遷徙時間較短。因此,無論民俗事項或生產生活用具以及文物景觀都與原居地大同小異。

  作為獨特的、聚族而居的客家大屋,大萬世居是一部「凝固和立體的詩篇」,見證和經歷了深圳東部早年的移民史和拓荒史,是研究深圳人文歷史的活化石。世居上堂就是追遠堂,取自祖先曾子「慎終追遠」這句話。最初有很大的畫像掛在兩邊。男孩子過年的時候,正月初二、十五會在這裏上燈,有添丁發財的意思。

  圍屋四周,巍巍的炮樓彰顯著儒家貴族特有的尊嚴;高高的圍牆守護着千年不變的禮制。客家圍屋結合了建築學、美學、風水學,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大萬世居正是典型的客家民居代表,在深圳這座高速發展的大都市裏,很幸運較好地保存下來。如今大萬世居的子孫大都生活在這座圍屋邊上的大萬新村,他們常常會回祖屋看看,對這座老圍屋有着深厚的情感。

  深圳市文聯副主席楊宏海曾評價世居:「外國人來深圳,對什麼感興趣,恐怕不是那些高樓大廈,而是本地有特色的文化,作為本土客家圍屋的代表作品,大萬世居所代表的客家文化必將成為本土文化的一個亮點。」

  東部旅遊中心街區

  據不完全統計,針對大萬世居的修繕工程,從二○一四年八月一日至今,政府總投資近三千萬元人民幣,盡量還原這座客家古建築群的本來面貌。雖然主體工程已經完畢,但是仍有不少房屋塌陷修舊難度大。由於很多老房子的牆體地基很難找得到,給施工增加了難度。施工期間,每修繕一處之前都要先拍照保留原貌,然後按照照片恢復建築原來的模樣。

  大萬世居坐落在坪山區馬巒街道,走進這個剛剛成立不到一年的街道,無不被那一股濃濃的交織着傳統與現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獨特氣息所吸引:馬巒山湖光山色、風景秀麗,千畝梅園萬株梅花遠近聞名,有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手書「梅林」墨跡。

  更為難得的是,在青山綠水中星羅棋布點綴的那一處處歷史文化古蹟—「庚子首義」舊址、強華學校、大萬世居等,集自然風光、革命聖地、客家文化於一體,堪稱深圳東部世外桃源般的原生態寶地。

  如今,馬巒街道正在做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把這些文化珍珠串聯好、保護好、傳承好、開發好,結合馬巒山原生態,打造東部旅遊中心街區。目前,馬巒街道重點打造大萬世居周邊片區,將文化旅遊和歷史傳承串聯起來,打造一個互動共生的有機整體。

(下一期「城市地圖」將於八月四日見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