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看羅浮宮展想起法國國慶/祝 之

時間:2017-07-19 03:15:58來源:大公網

  圖: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的國民議會畫作標榜自由/作者供圖

  七月十四日,法國國慶日。

  羅浮宮藝術珍品近日在香港展出,這是作為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二十周年的重頭慶祝項目之一。看此展覽,祝之聯想到法國國慶和巴士底監獄。「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展覽件件珍品,其中的皇宮,與法國國慶息息相關。法國人當年是如何爭取民主的,歷史的經驗教訓彌足珍貴,祝之但願香港學生也能了解箇中情況。

  展期至七月二十四日,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和「法國五月」合辦的這個展覽,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一百二十六件羅浮宮藏品包括雕像、油畫、古董、掛毯。六個展區,涉及皇家收藏、法國大革命等等,均甚具歷史意義。

  祝之覺得,值得格外留意的一幅畫,乃據場刊介紹,現藏於丹麥哥本哈根的新嘉士伯美術館,由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一七九八年~一八六三年)繪畫。這是德拉克洛瓦於一八三一年參加一個國家繪畫比賽的作品草稿,畫中描繪的是一個真正的國民議會,是法國大革命的重大事件。一七八九年六月十七日,三級議會開始後的一個半月,平民代表(第三議會)和一些教會人士(第一議會)宣布組成國民議會,誓要為國家成立新憲法。六月二十三日,路易十六下令各級議會一如既往各自開會,但平民代表不肯離開會議大廳,並表示是因着人民的意願集結在那兒的,只有刺刀才能令他們離開。路易十六最終讓步,要求教會及貴族(第二議會)加入第三議會。七月九日,國民議會宣布成為立憲議會。

  巴士底監獄,十四世紀末是皇家監獄,專門關押政治犯。法國民眾對皇室的統治非常反感,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巴黎群眾攻克了這座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監獄,釋放囚犯,從而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其後法國君主路易十六被處死,為法國歷史上唯一被處決的君主,其死亡宣告了延續近千年的法國君主制的終結。七月十四日,便被定為法國國慶日。法國民眾推翻了皇室,震驚全歐洲,民主議會政治開始蔓延,皇室權力在各國逐漸被削弱,巴士底監獄事件被標誌為歐洲民主的開始。

  結束帝制,開創民主,法國的民主是這樣走過來的。二十一世紀的當今世界,相信民主選舉的人,大多對帝制嗤之以鼻,認為帝制等於獨裁。矛盾的是,好些國家實行民主選舉多時,卻仍然保留帝制,當中固然自有其歷史傳統。帝制雖然給保留下來,但其權力已大不如前,行政權被首相或總統取代,立法權被議會取代,司法權被法院取代,皇權所餘無幾。這類國家的皇帝(或女皇)只是個象徵人物,接待外賓或外訪,或做一下慈善交流,代表國家表示一下禮儀而已。另有些保留帝制的國家,自身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不足,卻又全盤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強行進入議會政治,遇重大事件時反要請示皇帝,皇帝不首肯,大事決定不了,形成三不像局面,弄致一團糟,局勢長期不穩定。

  波蘭裔美國哲學家阿爾佛雷德.科齊布司基Alfred Korzybski(一八七九─一九五○)有名句雲:想輕鬆度日有兩種辦法,一是相信一切,另一是懷疑一切。不論前者或後者,都不用動腦筋。

  香港不少人一直天真地相信民主選舉是萬應靈丹,以為一旦有了全無門檻的普選,所有的社會問題都得到解決。祝之盼學生往看羅浮宮展覽,也讀一讀巴士底監獄事件,動動腦筋,法國有法國自己的一套民主標準,其他地方也有當地的歷史傳承,切合本地的歷史文化,為本地民眾所需,才是最理想的民主制度。國際政治新聞和歷史博覽,其實經常給我們授課,學生必須讀中國歷史,也要讀一下別國歷史,明白怎樣的制度才是對香港最好。不顧一切地相信民主,不顧一切地懷疑獨裁,同樣是懶得動腦筋的表現。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羅浮宮展覽開幕時勉勵港人「同心創前路 掌握新機遇」,祝之甚為欣賞,也由衷期盼新一代能了解箇中真諦。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