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類風濕性關節炎,我們常常會聽到患病已久,長期如此的回應。沒錯,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持續性疾病,但發病初期卻很難被發現,人們常以為是勞累過度所致,亦甚少將病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掛鈎。
追究起患病的根源,我們很難定義它「來自何方」,如要追究,類風濕性關節炎多與遺傳基因有關,當基因中類風濕因子高時,患病率就很大了,一般來說女性的患病率遠超過男性患病率的三倍。我有一個病人,在患病兩個月後才來就診。起初她失眠、手震、持續發燒不退,以為自己是積勞成疾,吃些藥就會沒事,直到發現雙手開始紅腫脹痛,連抱起自己的孩子都困難時,她才恍然大悟。香港人生活節奏快,又勤力工作,常常因繁忙忽視自己健康狀況,身體亮起紅燈先知出事。作為風濕科醫生,我建議大家,如果與這位病人的病症一樣,前期有關節痛及低燒等症狀持續六個星期或以上,那最好來看看風濕科醫生了。類風濕性關節炎最佳的治療期是患病初期,越是推遲,治療的效果越不理想,所以盡早發現就醫非常的重要。
那麼大家會問,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要怎麼治療比較好?很多老人家會選擇傳統的針灸治療,這種療法為期時間長,效果並不一定理想,亦少有人可以長期堅持。其實,近十年來,生物製劑的橫空出世,幫助了很多病人減輕痛苦。生物製劑建基於,對免疫系統的運作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機制,對患者體內失衡的免疫系統作針對性治療,減少對其他器官不必要干擾。如患病初期就被確診,注射生物製劑加上口服藥物,三至六個月的時間就可控制病情,病人可逐漸轉成口服傳統抗風濕藥物便可以。 上面提到的這位病人,她確診時算為時未晚,生物製劑加口服藥半年的時間,她已恢復到正常工作生活狀態。當然,除了科技和藥物的快速進步,幫助病人盡快復原,家人的支持和陪伴也必不可少,這位病人有一位支持她的丈夫,從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她的心理壓力,作為醫生,也有幸見證了夫妻共渡難關的感人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