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的心有三絕:硬、毒、狠,絕無半點溫良恭儉讓,得下手時,趕盡殺絕,斬草除根,五毒俱上,絕不留情。費無忌不愧為傑出、卓越,他又離間顛覆楚王與伍家世世代代的君臣關係,魚水關係,使其反目為仇,仇到不共戴天,費無忌真有功夫!楚平王徹底被費無忌玩於股掌之中。楚平王怒不可遏,立即派人星夜趕往太子戍邊的城父,去殺太子建。父子之情親不過小人之情,這也是被歷史多次驗證過的一條真理,太子案立即株連無辜,首先就是其太傅伍奢。對伍奢更無情可談,而是抓起來「考問之」,大刑伺候,以解費無忌心頭之恨。太傅少傅之鬥當屬窩裏鬥,這種窩裏鬥更殘酷、更無情、更狠毒,費無忌絕不會生有一絲一毫的憐憫之心,恰恰相反,他想把百年之家伍家連根拔,徹底解決。陷害、迫害乃小人之術也。於是費無忌又對楚平王言:「伍奢有二子,皆賢,不誅,且為楚憂」。費無忌夠狠夠毒,但他也講了一句實話,言伍尚、伍子胥皆賢,從以後看伍子胥的確有能耐,有本事,不但賢且有勇有謀,他和其兄伍尚乃兩種類型的人,當王使召見他倆時,兄弟倆都認識到這不過是個圈套,去則必死。其兄伍尚卻說,王使有言,如果你們兄弟前去,則其父伍奢得生,否則立即斬之。我去救不了父命,但我不去就好像我惜生怕死而不義,不去救父命,所以明知必亡亦必去。這使我想起秦始皇死後胡亥、趙高的宮廷政變,在秘密奪取政權後,給掌握重兵的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羅列罪名,矯旨冤殺,而扶蘇、蒙恬明知其中有詐,甚至想到其中的陰謀,但不死則不忠,不死則不義,而輕易赴死,其死如鴻毛,但其死足以使其父王數十代人九死一生統一的國家轉眼之間就土崩瓦解,從此意義上講,其有無仁?有無孝?有無忠?其罪大莫焉!這可能和春秋時代的教育及文化有關。伍尚即如此,為小人冤殺,但伍子胥認為去則必死,死雖不畏,但此仇誰報?殺父兄之仇必報,絕不束手就擒,絕不冤死、屈死、窩窩囊囊地死!因此伍子胥是「貫弓執矢向使者」。在那麼殘酷的捕捉情況下,伍子胥能憤然脫險,說明伍子胥的武功絕非一般,殺退抓捕之眾,伍子胥滿懷深仇大恨踏上逃亡之路。
伍子胥復仇之路何其遙遠?他面對的是堂堂一大國楚國,而他是一區區潛逃犯,但伍子胥不愧是真男兒,烈丈夫,他就是要在明知不可為時而為之,楚國再大再強必亡之,深仇大恨必報之。知子莫若父,其父伍奢聞之,留於世之最後一言:「楚國君臣且苦兵矣!」像費無忌這樣的小人就怕遇見像伍子胥這樣的烈丈夫。能叫小人一時得勢,不能叫小人時時得勢;以熱血相拚,以生命作酬,伍子胥那才叫咬定青山不放鬆。楚平王死後方知大丈夫絕非小人能比。
伍子胥逃亡之路絕非坦途,可謂前有關隘後有追兵,一個全國輯拿的要犯惶惶如喪家之犬。流傳最廣,傳得最神的莫若「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頭」。人逼到那個份上,何惜一頭蘆花?自伍子胥以後,似乎歷史上還多次發生過一夜愁白頭的故事。又有千金一諾之說,言之逃亡路上,伍子胥飢寒交迫,遇見好心姑娘相助,伍子胥怕姑娘失口泄密引來追捕,沒想到此女亦烈,竟然以命相許,投河自盡,以守秘密。到後來伍子胥率吳國大軍滅了楚國,報了父兄之仇,再來尋找恩人姑娘家人以還願當初千金相諾時,竟無人知曉,伍子胥哭拜姑娘投水之地,擲千金於河中,絕不失言,絕非無情。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