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誰的名言?不知道。有說是馮唐(當代馮唐而非古代馮唐),有說是胡歌,有說是舶來語。不管是誰的,我喜歡。套用之,我要說:「願你我白髮蒼蒼,歸來仍是少年」。
微信年代,無論相隔多久多遠的親友、同學、同鄉,都可能成為「天涯若比鄰」的微友。手指滑動間,思想也彷彿回到了少年。
退休後,我和老伴追隨孩子來到武漢過「蒲公英式生活」。和我一樣成為城市新移民的同學同鄉不少,還有本來在這裏生活的。兜兜轉轉間,我們身處各地多年未見的同學現在又在微信上「見面」了。轉微文,曬照片,致問候,聊往事,生活變得豐富起來。
我們是那種「相見亦無事,別後常憶君」的關係,於是有人提議走出網絡見見「真容」,記得第一次,「東家」別出心裁地安排大家相會「青年旅館」,赴一場「青春」的約會。那天,我們懷着興奮和忐忑不安的心匯聚到一起,一見面,雖然相互說着「沒變,不顯老」,內心卻驚嘆起來:男的白了頭,女的瘦了衣(女染髮而不顯發白,但胖卻沒法),曾經年輕的面容都消失在時光深處。但大家哈哈大笑,彼此打趣。酒後,「老夫聊發少年狂」,又唱又跳,全然忘記臉上有了皺,身材走了樣,不變的是還保留着那份同學情少年心。
有微友邀我進了另一個群:「月是故鄉明」,群名有意境,好溫馨,群友全是在各地生活的同鄉,有的已在外地工作落戶,有的是退休後去了兒女那裏;有的在省城,有的還在老家;有的還年輕,有的卻年老;有的甚至互不認識。但這並不妨礙大家坦誠聊天,「故鄉」這一因由,讓已經被歲月之風吹走,散落在天涯的我們未見如故。
群主還另加了我,我倆聊天,互傳生活感悟和寫作筆記。我們曾有過鬆散式工作關係,會議時才碰到一起,是那種有着某些誤會,若即若離保持一定距離的關係。可以說,曾經五年的相處,不足以與現在短短幾天的微信交談來得舒心。她稱讚我「文筆不錯,佳作頻出」,我則回憶往事,說某次聚餐喝了酒,她醉了,拉着我和另一女友喋喋不休地說:「我們仨是好朋友」。還有一次,她散步走到了我家附近,我留她用了便餐。那些時,我患腿疾,做事困難,又不便與人道,那天的飯菜現在想起都令我汗顏。而之後幾位女友在她家用餐,她色香味俱全的佳餚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裏……這些話,當年我卻不曾說出。胡侃亂聊中,過往的一切像是復活過來,離散的歲月重回心間。
到了兩鬢染霜的年齡,我卻還一直喜歡看年輕人的影視,《歡樂頌》一二部全都看過,為「五美」的事業、愛情、友誼及拚搏奮鬥而「動容」。又看《夏至未至》,那可是少男少女的青春偶像劇,可我看,希望藉此保留一點振奮的情懷,讓自己日日都在加速衰老的心境變得相應年輕。
看《夏至未至》,為裏面的一個情節感動:畢業離校,同學們聚在一起說高中三年的遺憾,有男同學(非主角)含淚說他很想對班主任老師(女)講幾句話,可惜沒機會了(因為老師已有男友)。同學們起哄,一定要他講,有人撥通了老師的號碼,要他對老師說喜歡她。該生對着手機喊了一聲:老師。其時老師正與男友在一起,我生怕男孩說了不得體的話。結果該生說,我祝你永遠幸福!這是小男孩的遺憾,也是至真至純的情感抒寫啊!
賀知章有詩曰:「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詩人晚年回到故鄉,經歷了滄海桑田,回憶往事觸景生情,不由發出聲聲感嘆,這是抹不去的鄉情鄉愁,也是其耄耋之年重回故土仍然保有少年情懷的心境寫照。
想到這裏,我給群主微友發去一句話:願你我白髮蒼蒼,歸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