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飲料「七喜」的命名之謎/高秋福

時間:2017-07-12 03:16:01來源:大公網

  圖:「七喜」的英文原名為「7 Up」/資料圖片

  「七喜」是美國的品牌清涼飲料。說實話,我不大喜歡飲用。但是,這一品牌何以有「七喜」之名,其中究竟有何特別的含義,我卻一直在關注。去年美國大選期間,美國媒體多次借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之口,把這種飲料的研製作為勵志故事來講,說研製者經過六次失敗,直到第七次才成功,因此高興地名之為「七喜」。果真如此嗎?看來,對「七喜」創製的歷史和認知過程需要作認真的梳理。

  說起來有點好笑,我最早知道這種飲料是在其面世近半個世紀後的一九七六年。當時,「文革」折騰十年,我國經濟幾近崩潰,社會極端封閉,國產飲料稀少,進口飲料幾近於無。那年底,我作為新華社記者參加中國新聞代表團訪問南亞。在巴基斯坦的宴會上,看到面前放着一瓶咖啡色的東西,上面標着「7 UP」,再三端詳,竟不知為何物。服務員打開瓶蓋,將瓶中的液體倒在杯子裏,立時湧起一團團白色的泡沫,這才知道原來是飲料。這種飲料用中文如何稱呼,通曉英文的人一時犯難,倒是不大懂英文的人根據其字面含義,直呼為「七上」。就這樣,從巴基斯坦到孟加拉一路下來,大家就這樣以略帶戲謔性的口氣將其相稱。

  說來也巧。回國不久,一位同事翻譯外電,碰到「7 UP」,既不知其為何物,更不知如何譯成中文。這時,我倒成了「先知先覺」,但也只能說是美國的一種飲料,如何譯成中文也拿不準。於是,幾個人一起動手,翻檢英漢字典,查找譯名卡片。可是,鼓搗半天,怎麼也找不到答案。沒有辦法,譯者只好去請教做英文改稿工作的外國專家。當時,聘用的外國專家尚無美國人,只有英國人。他給出的解釋是,這種美國飲料取名於一種擲骰子遊戲,玩家將兩枚骰子同時擲出,七個點朝上者即為贏家。這樣一說,來由倒是明白了,但用中文如何表達卻仍很犯難。幾個人一起議論,認為既是一種飲料之名,就該像早已聞名的「可口可樂」那樣譯得音義兼備,而不宜直譯為「七上」或「七點朝上」。經反覆揣摩其「幸運」的內涵,最後決定暫譯為「七福」。新華社是國家認定的權威譯名機構,這個譯名後來也就被內地其他部門廣泛採用。

  大概是過了年把時間,從香港回來的同事發現「七福」這個譯名,說港台均將其譯為「七喜」,且早已流傳開來。而「七喜」這一譯名的流行據說也經歷了一個過程。翻譯講究「信達雅」,香港有人開始將其直譯為「七起」,「信」倒是做到了,但「達」和「雅」顯得不足。後來,不知哪位元高人根據粵語「起」與「喜」諧音,改「七起」為「七喜」。這一改,確實改得好,「信達雅」兼備。這樣,新華社就接受了這一譯法。從此,「七喜」這一譯名就代替「七福」在內地流行開來。

  那麼,這種飲料是如何研製的,所含成分是什麼?

  這種飲料是一位名叫查理斯.雷珀爾.格里格的人研製的。格里格於一八六八年生於密蘇里州西北部一鄉野小鎮,成年後前往該州最大城市聖路易斯謀生,開始做廣告生意,後轉到一家飲料公司打工。他一邊做銷售,一邊搞研製,很快就研製出一種柑橘味的清涼飲料,命名為「口哨」(Whistle)。時間不長,因與公司老闆意見不和,他就揚長而去,於一九二○年與人合辦起自己的公司,又研製出一種柑橘味加糖的飲料,命名為「你好」(Howdy)。這種飲料上市後銷路不錯,他遂將自己的公司也命名為「你好飲料公司」。幾年過去,美國經濟日益衰退,飲料市場極為不景氣。格里格不是知難而退,而是知難而進,於一九二九年十月又研製出一種含有檸檬香味而不含咖啡因的飲料,名叫「圍嘴牌鋰鹽檸檬蘇打水」(Bib-Label Lithiated Lemon-Lime Soda)。製造這種飲料的用水,取自當地的山泉,含有輕金屬鋰的成分。這一產品剛上市,席捲美歐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就爆發,經濟蕭條,市場混亂,許多人心灰意亂,甚至痛不欲生。格里格趁機宣傳,他這種新飲料含有輕金屬鋰的元素,不但具有預防心血管病的功能,還可充作一種鎮靜安神劑。一時間,他的產品不但未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而滯銷,反而在不少地方成為暢銷品。只是產品名稱太長,不大好記,給銷售帶來一些麻煩。見此,格里格隨即將其改名為「七喜鋰鹽檸檬蘇打水」(7 Up Lithiated Lemon Soda)。名字還是有點長,不大好記。不少顧客逐漸就以這一名稱的前兩個字「七喜」相稱。到一九三六年,格里格順從民意,就乾脆正式將其產品改稱「七喜」,公司同樣也以此命名。一九四○年,格里格去世,「七喜」成為他留給後人的「一份豐厚的遺產」。一九四八年,美國政府頒布法令,禁止在飲料中添加鋰元素,「七喜」的說明中從此就再也見不到「鋰」字。這樣,七、八十年過去,「七喜」的配方幾經變化,製造商幾度易主,而這一名稱卻沒有改變,一直沿用至今。

(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