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起)朱挺、周振基、梁麗嫻、丘樹宏、楊健、蔡冠深、譚錦球、施子清、馬逢國、簡植航、馬浩文出席啟動儀式\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王豐鈴報道:值此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之際,由中山市政協主辦、中聯辦宣傳文體部為支持單位,香港中華總商會、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香港新華集團、香港中山社團總會協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行」暨「香港與香山」系列人文活動,昨日上午舉行啟動儀式,並舉辦「香港香山籍文化名人座談會」,以「香」為媒,以文化尋根的名義,同敘兩地情,探討香港、中山市如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出席昨日啟動儀式和座談會的嘉賓包括:中聯辦副主任楊健,中山市政協主席丘樹宏,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會長譚錦球,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朱挺,香港立法會議員馬逢國,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席施子清,香港中山社團總會主席簡植航,中山市委常委梁麗嫻,中山市政協副主席郭惠冰,香港演藝學院校董會主席周振基,中聯辦宣傳文體部處長彭婕及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執行會長馬浩文。
雙城優勢 深化合作
丘樹宏在啟動儀式上致辭時表示,中山市為孫中山故里,古稱香山屬東莞縣,盛產沉香。中山與香港乃一衣帶水,同文同脈,互相影響:「改革開放初期,大量港資湧入中山,香港回歸後,兩地聯繫更為緊密。相信伴隨粵港澳大灣區的全面推進,香港與中山的交流將進入新的紀元。」他認為,中山市應以孫中山文化為重要載體和媒介,配合「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以經濟帶動文化,以文化助力經濟,開展全方位合作。
蔡冠深則指:「香港與中山,同處全球第四個大灣區內。隨着港珠澳大橋的全面落成,香港與中山將實現一小時生活圈,各種要素的流動將更為方便,更有利於按照習近平主席的指示,在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綠色、宜居、宜業、宜遊的世界級城市群的過程中,發揮我們雙城的優勢和潛力。」
文化名人 各抒己見
在啟動儀式後的「香港香山籍文化名人座談會」上,近百位香港、中山市的文化名人代表集聚一堂,各抒己見,氣氛踴躍。
朱挺道:「這是一次放眼未來的文化活動。香港的優勢明顯,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成熟的資本市場、完善的基礎設施,且是國際公認的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奉行簡單而低稅率的稅制,匯聚跨國企業和人才,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但是也有不足,產業單一、市場有限,所以應該借用我們香港固有的優勢,又立足於粵港澳地區,推動區域發展,在國家建設中我們仍然佔有重要席位,為香港未來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香港工程界立法會議員盧偉國稱:「粵港澳大灣區將在『一帶一路』的發展中成為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他認為,如果要協同發展,除在經濟、創新合作之外,文化的融合和傳承亦非常重要。中山市與香港、澳門的關係隨着港珠澳大橋的全線貫通,將更趨密切。
施子清指出,文化是「中國夢」的重要載體,香港和中山市應拓展嶺南文化優勢,文化工作者更要潛心研究,令文化成為城市依託。香港導演吳思遠對於發展本城市優勢也深以為然,他說:「香港和中山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應提升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優勢互補,共謀發展。」
座談會尾聲,丘樹宏認為,今次活動用《萬水千山總是情》、《彎彎的月亮》、《獅子山下》、《步步高升》、《東方之珠》、《香港中山是我家》的歌詞意境作為總結,最合適不過。因為它們分別代表鄉情、經濟和文化。
他還說:「這次的文化交流,是一個突破性、標誌性的事件,說明中山和香港的文化交流進入嶄新階段,並擴大到粵港澳地區,開始走向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