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明愛服務機構\陳天權

時間:2017-07-10 03:15:59來源:大公網

  上世紀五十年代,大量內地人湧入香港,人口急升,社會資源追不上需求。在此情況下,教會擔當慈善角色,彌補政府在教育、醫療和其他福利方面的不足。天主教的白英奇主教於一九五三年創立天主教社會福利會,為貧苦大眾解決日常生活上的困難。

  天主教社會福利會其後加入「國際明愛」,成為其中一員。最初十年「香港明愛」並未獲得政府資助,主要靠歐美教會的經濟支持,其中德國天主教社會援助基金會出力甚多,曾資助興建明愛醫院。醫院旁的永愛道,英文為Misereor Road,頗難發音,因取自基金會之德文名稱。

  六十年代初香港工業起步,許多婦女出外工作以增收入。黃大仙的明愛單位率先成立遊樂中心和幼兒園,提供幼兒照顧服務,讓在職母親無後顧之憂。另外明愛在長洲成立青年康樂中心,提供有益身心的戶外活動,這個中心後來演變為今天明愛四個度假營地之一的賽馬會明暉營。

  一九六二年颱風溫黛襲港,傷亡慘重,西貢有不少漁民無家可歸。明愛與西貢的天主教神父合作向政府申請土地籌建漁民村,一九六五年落成,名為「伯多祿村」。及後他們再發動各界支持,在西貢和青衣兩地興建了太平村、聖保祿村和明順村,安排漁民和其他貧窮階層入住。

  教育方面,明愛在六十年代初設立成人教育中心,開辦職業訓練課程,給有志學習的成年人進修。之後陸續成立幼兒園、幼稚園、護士訓練學校、商科學校和職業先修學校,填補社會欠缺的範疇。

  在德國天主教社會援助基金會資助下,明愛在堅道興建明愛大廈作為總部,通花外牆採用明愛標誌設計。該廈先後由德國駐港總領事和基金會主任奠基,大廈內闢了一間友愛堂,紀念德、港兩地人民的友誼。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