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航母漫談──現代海軍不可或缺的重器\李傑

時間:2017-07-10 03:15:47來源:大公網

  圖: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資料圖片

  目前世界上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真正擁有航空母艦的只有九個,航母的數量也只有二十艘。很多人一定驚奇,為什麼航母擁有國這麼少?航母數量也不多?其中,美國有十一艘,滿載排水量均在九萬噸以上,佔了二十艘當中的百分之五十五。數量較多的,還有意大利,它擁有二艘航母,不過意大利的這二艘噸位都比較小(均在三萬噸以下),都是小型航母。剩下的國家,至少在當下都只有一艘,包括俄羅斯、法國、英國、巴西、印度、泰國和中國。世界上最小的航母在泰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準航母」(實際上屬於兩棲攻擊艦),擁有國為日本、韓國、澳洲等。

  按照比較通行的劃分方法,滿載排水量在六萬噸以上的稱為大型航母。現在真正擁有大型航母的有美國、英國、俄羅斯和中國四個國家;法國擁有一艘滿載排水量略超四萬噸的中型航母;而其他國家的則屬於小型航母。

  目前,世界還有多種劃分航母的方法,即按照動力裝置劃分──核動力和常規動力。其中,常規動力又分為燃汽輪機動力和蒸汽輪機動力兩種。再者,世界上九個國家二十艘航母當中,艦載機的起飛方式分為三種──蒸汽彈射、電磁彈射和滑躍式。美國最新「福特」號航母使用電磁彈射裝置,即採用電磁彈射起飛方式;而艦載機可大致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有人機,包括戰鬥機、戰鬥/攻擊機、反潛機、電子戰飛機、預警機以及直升機等。另一種是無人機。美國航母下一步準備批量裝備各種無人機。

  無數的歷史經驗和戰爭實踐證明,一個國家要強大、要發展,並躋身世界海軍強國之列,就必須走發展航空母艦之路。

  航母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航母是航空母艦的簡稱。通俗地說,「航空」主要指的是飛機,「母艦」即指大艦。實際上,航母就是把飛機和大艦有機地組合在一起。

  為什麼會把這兩樣東西組合在一起呢?這還要把歷史的鏡頭推向一九○三年,當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沒過幾年,就有人設想:用什麼方式能把飛機載到比較遠的地方去顯示威力,去打擊對方?因為像美國、英國、西班牙等老牌的發達國家,擁有大量的海外利益或殖民地,它們希冀通過遠程、中遠程的海上力量,去征服、掠奪別的國家資源和土地。有了飛機之後,就可以把飛機搭載到大艦上,航行到離別國較近距離海域向對手國家實施威懾或「在必要時」直接進行打擊,由此航空母艦應運而生了。

  航空母艦是一個大國的象徵或是一種重要標誌,尤其是作為一個海軍強國的標誌,有了它甚至可以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效果。比如,一九六二年的古巴導彈危機。這是冷戰時期在美國、蘇聯與古巴之間爆發的一場極其嚴重的政治、軍事危機。事件爆發的直接原因是蘇聯在古巴部署了不少導彈。這個事件曾被看作是冷戰對峙的頂峰和關鍵點。古巴與美國隔海相望、近在咫尺。拉美是美國的後院,古巴是美國後院的一根芒刺。蘇聯居然敢把幾十枚導彈部署在美國的後院──古巴島上,於是美國總統甘迺迪調動了由八艘航母為核心組成的海上編隊(包括一百八十艘各種艦船),六十八個空軍中隊,把整個古巴周邊海域包圍得水泄不通;同時還調遣了五個師的部隊集結在佛羅里達半島準備入侵古巴。迫於強大壓力,在最後時刻,赫魯曉夫不得不宣布撤出全部導彈。危機結束後,蘇聯政府和軍方對此進行反思了,並重新開始考慮發展航空母艦計劃。

  這是一個無法逾越的門檻,也是一個無法跨越的階段。縱觀各海軍大國的航母發展之路,總是突出彰顯各自的特點。

  航母及其編隊建造與維護需要龐大的經費開支,除了美國之外,冷戰結束之後多年,由於經濟不景氣,技術不掌握,許多國家航母發展並不理想。

  美、英、法、俄的航母發展之路

  二戰之後,美國海軍先後建造了五級航空母艦。從「福萊斯特」級到「小鷹」級,其滿載排水量基本保持在八萬噸左右。而一九六一年建成服役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滿載排水量增加到九點三萬多噸。之後,美國連續建造了十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該級航母的滿載排水量大多維持在九萬餘噸到十萬餘噸。而最新建造的「福特」級航母的滿載排水量也超過了十萬噸。

  大量高新技術集成應用,已在美國最新型航母上看出端倪和走向。隱身技術已成為美國現今和未來航母設計與建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如果說,以往美國海軍主要依仗航母強大的制空、制海能力,而對隱身性能不太重視的話,那麼最新設計的航母都極為注重「隱蹤匿形」。從「尼米茲」級的「里根」號和「布什」號的設計建造中不難看出:該級航母愈來愈多地運用了隱身技術。而美國最新一級航母的首製艦「福特」號更是大量採用隱身技術:上層採取集成化設計,使艦島體積大幅縮小,重量大為減輕,並安置在右舷後端;甲板進一步優化設計,航空作業區着艦區、停機區面積有所擴大、布局更為合理,全艦雷達反射截面積極大減少。

  美國海軍航母在走「超強、超大、超快」發展道路時,也存在許多弊端:一是航母及其編隊的龐大經費開支,使得美國軍方,尤其是多年的經濟不景氣,使得海軍的軍費也頗感捉襟見肘,難以支撐。二是任何新式武器的問世與運用,必然存在着某種弊端,刺激其對手武器的加速發展和反擊戰法的不斷出台,從而使對手對付航母的反制力更強。實際上,新一代「福特」號航母尚未問世,就有很多國家開始研製對付它的武器與手段了。

  英國皇家海軍曾榮膺「世界第一」的海軍桂冠。在其數百年的輝煌歷程中,各類艦艇在數量、噸位乃至戰力方面均曾名列前茅,其航空母艦自然也不例外,曾擁有全球第二的數量和威力。不過,二戰之後,英國航母風光不再,雖有重振之心,卻常感力有不逮甚或有每況愈下之虞。為了滿足二十一世紀海戰的需要,英國海軍於世紀之交作出決定:在二○一○年前正式組建一支「全球艦隊」,而「全球艦隊」的核心則是新一代航母。該艦隊包括「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核潛艇、45型防空驅逐艦、「不列顛」級船塢登陸艦等。目前,「伊莉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正在進行海試。

  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起,法國海軍便自行設計與建造了兩艘滿載排水量為三萬餘噸的「克萊蒙梭」級小型航母,二○○一年又入役了滿載排水量超過四萬噸的核動力中型航母「戴高樂」號。近些年來,法國雖然多次樹立打造滿載排水量達七點五萬噸的PA-2航母的堅定信心,但計劃趕不上變化;也主要是經濟原因,法國一再推遲計劃,現仍處於不確定之中。縱觀法國航母的發展之路,應該說其是獨樹一幟、循序漸進的典範,儘管走得相當艱難,但頗見成效,創造了世界航母發展史上的諸多輝煌。 (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