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舉國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歡欣鼓舞之中。說來慚愧,迄今為止我還未踏上過香港的土地。但很奇妙的是,縱使這樣,香港卻是一個對我影響最為深遠的城市,沒有之一。
「香港」作為一個概念,最早形成於我的小學生活。那時候,內地影視作品極為貧乏,後來陸續「引進」香港電影。在內地播放的香港電影,被我們稱為「單本劇」。尤其逢年過節,在陣陣肉香中,一部部經典作品在十幾吋的黑白電視機上出現了。我們蹲坐在小馬紮上,用手托着腮幫子看完了《新烏龍院》、《東邪西毒》、《天若有情》等一大批香港優秀電影作品。由於只是在寒暑假才會有幾部片子播放,內地錄影廳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最吸引人的廣告語便是「上架最新香港電影」。《英雄本色》、《國產淩淩漆》、《醉拳》……一度讓我無法自拔,一有時間就往錄影廳裏跑。後來條件稍好些,家裏購置了VCD機,我便跑到城裏租光碟回家看。從那時起,周潤發、成龍、周星馳、羅家英、袁詠儀、張曼玉、林青霞等一大批影視明星風靡內地。我家中的牆上、小夥伴的鉛筆盒上都沾滿了這些明星的貼畫。想來好笑,我們幾個玩伴總喜歡放學後戴上墨鏡,嘴裏叼一根火柴梗,披上父親的黑西服,模仿「小馬哥」走路的樣子,拽拽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如今,香港和內地的合作日益緊密,據統計每年有超過五十部的合拍片上映。像《美人魚》、《湄公河行動》等作品均獲得了極佳的口碑以及不菲的票房收入,全世界觀眾得以大飽眼福。
如果說香港電影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精彩紛呈的「視界」,給了我們極大的視覺享受,那麼,香港音樂則為我們的耳朵與心靈進行了一場場天籟般的洗禮。《阿郎的故事》中羅大佑演唱的《你的樣子》,《大話西遊》中盧冠廷演唱的《一生所愛》,《倩女幽魂》中張國榮演唱的同名電影主題曲《倩女幽魂》等流行金曲至今廣為傳唱。歌曲讓電影更深刻,電影使歌曲更生動,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忘情水》、《天意》、《光輝歲月》、《水中花》、《紅日》、《餓狼傳說》、《男兒當自強》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歌曲同樣豐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時至今日,前奏一響,便能立刻張嘴哼唱,思緒與記憶被瞬間拉回到那一個個難忘的場景之中。一直以來,我的車裏,手機裏都保存着這些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香港經典旋律。
那次,我要講一節全國的公開課,內容是《東方之珠》。課前,本該用大量時間搜集資料的我,不知不覺間竟然在稿紙上寫下了十幾頁相關素材以及教學設計。那一刻我才發現,香港的人和物,早已融入了我的血液,這種說法一點也不誇張。
於是,那節課便從「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的優美旋律中拉開帷幕,繼而漸入佳境了……
因為喜歡寫作,前幾年我又和《大公報》結緣。在各位編輯老師的關愛下,一些小文得以見諸報端,寫作時的快樂以及發表後的愉悅豐富了我的精神生活,就稿費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家的物質水準。寫到這裏,真得感謝《大公報》的編輯老師。雖素未謀面,但感激之情早已存於我的內心,只盼有朝一日能夠當面鞠躬致敬!
香港,是我心目中的一種文化符號,一處精神聖地。此時此刻,除了神往,心中還有一句話:祝你歲月無波瀾,一切皆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