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開幕禮後,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前排右二)觀看作品\大公報記者謝敏嫻攝
【大公報訊】記者謝敏嫻報道:「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朝齊山水詩人謝朓《入朝曲》如此描繪江南的人傑地靈。由江蘇省海外聯誼會、江蘇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香港江蘇社團總會及江蘇旅港同鄉聯合會共同主辦,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江蘇省美術館承辦的「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國畫歷屆獲獎作品特展」現正於香港榮寶齋舉行,展出四十五幅作品,展期至七月十四日。
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是次展覽的開幕禮於七月八日舉行。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謝鋒,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參謀長何啟茂,江蘇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宣傳部部長、省海外聯誼會會長王燕文,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吳志華,香港江蘇社團總會會長唐英年,以及江蘇旅港同鄉聯合會會長馬忠禮作為主禮嘉賓出席開幕禮並剪綵。
唐英年致辭時表示,他提前半小時到展覽現場,將參展作品先看一遍;從現場的剪紙、刺繡等非遺展示中感受到江蘇深厚的文化底蘊。長久以來,江蘇社團及各個旅港社團的鄉親們愛國愛港愛鄉之心不變,對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等工作都非常支持。今年五月,他與部分旅港的同鄉應邀回江蘇省,參加首屆「江蘇發展大會」;此次回鄉令他深感濃濃鄉情,看到江蘇省委、省政府及八千多萬的鄉親們謀發展、想幹事的激情;促使他對國家、江蘇的發展要多出一分力、多盡一份責任;每一個人當好「江蘇大使」在外的形象,在未來更加積極主動推廣江蘇,讓更多人了解江蘇,並期待更多江蘇文化藝術到香港,蘇港兩地建立更密切的交流。
王燕文稱,江蘇以中國畫特展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展現了它作為文化大省在美術上的建樹。伴隨着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的穩定、繁榮發展,江蘇在經濟上也獲得驕人成績;這得益於「一國兩制」和香港的開放;因此蘇港兩地應該「兩手抓」,一手繼續加強經貿合作,一手書寫兩地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非遺傳承人現場獻藝
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周京新介紹道:「中國百家金陵畫展是江蘇省創辦的藝術展品牌,自二○○五年創立至今已舉行了十二屆展覽;每屆徵集數千件作品,僅有一百位藝術家的作品入選展覽,再從中評選出十幅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獲獎作品,並由江蘇省美術館收藏。此次展覽帶來的四十五幅作品,皆為十二屆中國畫獲獎作品中的精品力作,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參展作品包括于子淇《海之願》、孫震生《五月陽光》、王野翔《歲月如梭》、馮劍平《早春》、陽先順《夢近徽鄉》、宮麗《清茶》、王一婷《我們.在路上》、李金生《「問天」之二》等。
另外,多位非遺傳承人亦在現場展示揚州刺繡、雕版印刷、剪紙等江蘇民間技藝。揚州刺繡工藝師吳曉平為記者介紹她的刺繡《雙魚圖》:「這個作品花了三個月時間,結合國畫與書法;以一針一線再現水墨在宣紙上的暈染,作品中虛實相得益彰,講究書法枯筆,濃淡相宜。」她補充道,揚州刺繡善於表現中國畫的精神及韻味,對刺繡者的技藝要求甚高;首先要對畫作充分了解,領悟其中的精神,再用手中針線再現畫作的靈魂,而不流於表面。因深受揚州八怪畫派的影響,刺繡亦表現了江蘇文化的積澱。吳曉平還笑稱自己已經從業四十五年,但刺繡的精細活卻未影響視力。
揚州雕版印刷藝術家李江民與陳美琦的作品亦在同場展示。李江民是為數不多的能印製餖版彩畫的傳承人,從事雕版印刷環節之一的刷印,至今四十餘年。他說:「雕版印刷被分為寫樣、刻工、印工和裝訂工四大工種。餖版彩畫拼版連接無縫,套色印刷層次分明,選色巧妙,用紙必選厚度及韌性皆佳的手工宣紙;雕版印刷的書籍色彩飽和、墨色均勻、線條圓潤細膩。」話畢,他便在雕刻好的版上刷墨,鋪紙印刷了《孔子像》。細看作品,在薄而近乎透明的宣紙上,人物表情生動形象,字體筆畫仍清晰可辨。李江民還認為,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時間和心血,是機刻印刷無法替代的。
榮寶齋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2號長江集團中心三樓。展覽詳情可電二一八七三○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