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較大型的廟宇多是兩進三開間設計,少有三進,唯上環太平山街的廣福義祠例外,因它兼具祠和廟的功能。當年華商斥資興建廣福義祠,是讓流落異鄉、無親無故的先人有安身之所。在港逝去的人來自各方,姓氏各異,故義祠又稱百姓廟。
廣福義祠建於石壁上,後期在門前添加上蓋,經過的人都沒留意它有三個金字形屋頂。第一進為前廳,是進入祠廟的過渡空間。經過天井到第二進的神廳,神樓內供奉地藏王菩薩(後來加入濟公)。再經過天井到第三進的祀廳,裏面安奉數以百計先人靈位。
新界有不少大型祠堂是三進兩院式,祖先牌位多置於第三進。為表達對祖先的尊敬,第三進的地面比第一、二進為高,子孫每經過一進,要踏上幾級石級,寓意步步高陞。廣福義祠第三進的地面亦高於第一、二進,負責修復工程的龍師傅說,第三進的樓底最高,益顯地位重要。
廣福義祠只有第一進的屋脊飾以石灣陶瓷,配上鰲魚和獅子各一對。面向太平山街一方的屋脊,呈現一組陶塑人物,推測是《封神榜》的故事。兩旁寫上「光緒乙未」(一八九五年),並有細字顯示「陳惠南作」。該屋脊後面飾以灰塑,寫上「吳奇玉造」。「吳奇玉」乃石灣陶瓷名店,陳惠南應是製作師傅。
廣福義祠建於一八五一年,東華醫院成立後接管此祠廟。一八七八年保良局創立時,因沒有局址,曾獲東華醫院借出兩樓使用,其後再借廣福義祠地段以解決婦孺居住問題。今天義祠門口可見東華醫院甲午年(一八九四年)總理盧文瑞所立的石碑,簡述借地建屋一事,由輔政司兼華民政務司駱克親臨立石。是年太平山街爆發鼠疫,翌年東華重建廣福義祠,現存文物大多是該年留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