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的深山有一個貧瘠鄉村,村民勤勞工作,但也食不溫飽,睡不安寧。於是,每逢有下一代出生,男嬰多被棄置路旁,女嬰則售予鄰近其他較富裕的村鎮。年復一年,該鄉村的人口逐漸老化,年老一代為免成為負累,於是自願在七十高齡被嫡系親屬揹着登上高山,然後獨自在山上默默等死……
這是日本電影《楢山節考》的基本故事。原著本是小說,在上世紀五十及八十年代,先後兩次被拍攝成電影,可見其內容恆久深邃。八十年代的版本,由著名導演今村昌平執導,在情節上突出了女主角,在六十九歲時自行打脫牙齒,讓家人相信自己已達七十歲的「界線」,因而「興高采烈」地由兒子揹着登山。電影的畫面陰暗淒厲,配樂哀怨動人,令整部電影瀰漫着一層悲壯氣氛。
由此看來,世界上各地都存着人口老化的問題,如何善待長者,讓其活得尊嚴,老有所歸,實在是一個並不容易處理的社會問題。香港最近便有一位七十多歲的獨身老婆婆,不願接受政府的福利金,只求自食其力,於是日常以執拾紙皮為生。某日在街頭如常拾荒,卻被食環署小販管理隊人員誤以為無牌售賣紙皮,因此遭受控告。
此事引來社會極高關注,大部分市民都認同老婆婆並非存心犯法。食環署其後亦因應市民的反應,撤銷對老婆婆的控訴,令到事情最終得到圓滿解決。此事讓我想起《楢山節考》。香港當然不會出現類似該電影的情況,但是未來如何推行扶老政策,仍是煞費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