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德宗無子,慈禧太后指定其弟醇王載灃之子溥儀為嗣。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德宗、慈禧相繼去世,年僅三歲的溥儀即位,改元宣統。三年後武昌起義爆發,溥儀被迫退位,清亡,帝制時代結束。不過,溥儀因優待條款仍在紫禁城居住。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溥儀被馮玉祥驅除出宮,寄居天津,後來更在日本人扶植下成為偽滿洲國皇帝。二戰結束,溥儀遭蘇軍俘獲。中共建政不久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政治改造。一九五九年接受特赦,成為全國政協委員,「文革」初期去世。
溥儀幼年在宮中沒有長輩督促,無心向學,學作詩也只是應付,作品素質不佳。如民國元年(一九一二)為師傅陳寶琛作賀壽詩云:「松柏哥哥,終寒不凋。訓予有功,長生不老。」前二句頗有童趣,後二句則有點板起皇帝臉孔的味道;且「凋」、「老」二字平仄通押,不太符合舊詩慣例。雖然對七齡小兒不應苛責,但觀其堂兄溥儒五歲參見慈禧時作萬壽山詩,有「彩雲生鳳閣,佳氣滿龍池」之句,高下立見。又如其師傅梁鼎芬在日記中記載,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冬日無雪,溥儀每朝焚香禱告,竟然天降大雪。於是溥儀作〈喜雪詩〉曰:「朕心思雪,祈之昊天。昊天乃降,下民悅焉。」縱然梁鼎芬稱此詩「外間傳誦,咸以為仁君」,但就作品本身而言,非詩非文,且「天」、「焉」一實字一虛字,未免湊韻。
十三四歲起,溥儀開始博覽群書,並受到聖祖、高宗詩文集的感染,開始對作詩發生興趣。據其洋師傅莊士敦回憶,溥儀曾以筆名在北京某報多次刊登舊詩。然而溥儀晚年坦承,其中三詩是剿襲明人之作,可謂惡作劇。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