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由加拿大以至愛爾蘭等全球各地央行,近期均表達對未來發行數碼貨幣的意願。雖然美國至今尚未表明立場,但聯儲局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貨幣政策施行者,美國遲早會認真衡量數碼貨幣的利弊。
有分析指出,在一個由政府支持的數碼貨幣之下,央行需要成為一間存提機構,代表居民和業界持有帳戶,並需定時派發電子利息,而現行實體鈔票體制可以與電子貨幣並行運作,不過最終都可能消失。
瑞典央行去年十一月已討論是否發行電子貨幣e-krona,在兩年內決定是會否採用,有機會成為首個發行電子貨幣的國家,但不會以電子貨幣完全取代鈔票,是兩者並存。瑞典央行的考量是,倘若金融市場出現波動時,商業銀行存戶可能把存款轉至央行的電子貨幣,其他考慮因素還有電子貨幣的法律及技術問題。
政府或年省78億元
雖然這種電子貨幣制度似乎相對簡單,但執行並不容易。《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電子貨幣有不少優點,相對實體貨幣,推行電子貨幣的話,政府不用印鈔票、儲放、運輸和保安,每年可以節省接近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收納稅項變得更加簡化,存戶不需要依賴商業銀行持有支票戶口,政府可以擺脫風險存款保險業務。而央行可以擴大信貸及控制貨幣體系而無需商業銀行作為中介,更加容易調整貨幣政策。
不過,如果真正實行電子貨幣制度,也可能會創造出不少問題。目前使用比特幣及其他電子貨幣的大部分是相對富裕的19歲至44歲人士,同時並非所有人均放心轉用虛擬貨幣,財力較弱和不善用電腦的人,則無法跟上電子貨幣潮流。而由實體貨幣過渡至數碼貨幣需要較高的成本,特別是對美國而言,因為美元依然是全球主要儲備貨幣。
儘管電子貨幣有其缺點,但每天實體貨幣使用量確實減少,聯儲局應對電子貨幣應用情況進行研究,以免落後於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