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學生參加中學文憑考試,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卻是參加會考。小學畢業之後,周邊的同學都說要選擇英文中學,不單是為了學習英語,也像是一股時尚風氣和階級思維。我的父母只是草根階層,沒有為我刻意選擇學校種類,卻是機緣巧合地讓我進入了一間英文中學。然而,除了中文科之外,就連數學也是以英語教授,令我學習得十分吃力,結果中學會考並不理想,經過多年自修才能進入大學。
其後香港開展了母語教學,即是大部分學校可以自行決定以中文授課。我接觸到的年輕人都表示學習興趣提升了,課堂時更敢於發問,撰寫功課時更有信心。當然,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英語的教育也是必須,只是不同學生可以就着自己的能力,在課堂以外自行補習英語便是。我在大學也是主修中文,上至先秦的古代歷史,近至抗日戰爭的慘痛經歷,以至《詩經》、《楚辭》,張愛玲的現代小說等,我都能細意學習,為我日後參與文化藝術的工作,打好了語文基礎。
直到現在,我的兒子剛進入小學。據悉二十年前全港只有大約十間學校開設普通話班,但是去年已有接近五百間中小學推行「普教中」,即是全面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目。我兒的小學除有普通話班,更參加每年舉行的學校戲劇節普通話組別,讓小學生從小透過戲劇學習普通話,不論在閱讀劇本,抑或互相對話的台詞,都用普通話進行。這對於學生的書面語能力,將可大大提高。我的小孩現在更不時高唱普通話歌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