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穆宗之詩,多因課業而作,然差可見其文學涵養。如〈暮春即景〉雲:
郊西輦路淨無塵,百五韶光次第新。
送暖雲山真綺麗,得時花草亦精神。
正當芳甸巡行日,尚憶蘭亭禊飲人。
豈為物華供玩賞,陽和布令樂同民。
文字流暢自然,尾聯雖有點過於矯飾,畢竟曲終奏雅,中規中矩,四平八穩,不知是否經過師傅們潤色。
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穆宗親政,兩年後去世,年僅十九歲。慈禧為繼續控制政權,選擇文宗七弟醇王奕譞四歲的長子載湉繼位,是為德宗。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德宗名義上親政,實權仍為慈禧所掌握。由於清廷腐敗,中日甲午戰爭以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台灣割讓、賠償日軍軍費白銀兩億兩而告終。德宗痛定思痛,於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起用康有為、梁啟超實行「戊戌變法」,僅百日而失敗。德宗被幽禁於中南海瀛台至死。據《翁同龢日記》可知,德宗作詩甚多,然存詩僅得親政前夕所作三百餘首。諸詩除體現憂國憂民之心,似乎也有昭示其命運者,如〈千里馬〉:
天馬大宛來,驍騰道路開。
鸞旗屬車裏,惜爾軼群材。
日行千里的軼群良駒,只能負責拉車的工作,可謂大材小用。又如〈指佞草〉雲:
盛世臣無佞,明時草有神。
不知虞陛上,卻欲指何人。
指佞草相傳為堯舜時神草,佞人入朝則屈而指之。德宗抓住故事的破綻,提出既是清平世界,又何來佞人可指?似乎饒有深意。復如〈宋神宗〉雲:
神宗本是英明主,安石原非側媚臣。
可惜有才偏執拗,終教新法病斯民。
王安石與康梁相去八百年,然執拗激進、無視保守勢力,也誠然是難兄難弟了。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