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舉水河畔的守望──回憶我的父親母親\劉淑萍

時間:2017-06-28 03:15:53來源:大公網

  內地鄂東某小鎮上有一條河名舉水河,我的父母未成婚前分隔在河的兩岸。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在媒婆巧舌如簧的鼓噪下,一頂花轎將我的母親抬到了父親那裏。其時,母親已年過三十,她的未婚夫離家遠遊十年無音訊。爹娘已逝的母親跟着兄嫂生活,戰亂的年代,女大不中留,兄嫂便作主將母親嫁了。在鎮上行醫的父親此時年過五旬,他的第一任妻子病逝。

  這樣的婚姻是喜是悲是禍是福全然聽天由命。好在,老夫少妻的父母恩愛牽手四十載,相依相伴走過了屬於他們那個年代曲折坎坷的人生。

  父親是一位受人敬仰的中醫師,他為人仗義的好口碑家喻戶曉。凡來就診的人父親都茶水或蜂蜜水招待。如有貧困者減免醫藥費。每天,他天亮即起床,上午坐診,大河兩岸慕名而來的病人將他圍得水泄不通。每天早晨母親做好早飯後將早點送到診室給他吃;下午他騎自行車出診。如果路途遠,半夜才能摸黑回家。連接舉水河兩岸的,是一座數百米長但不到一米寬的木板橋。父親每天就扛着自行車戰戰兢兢往返於舉水河大橋上。

  在父親出診未歸的夜晚,母親就會帶着手電筒來到舉水河邊駐足眺望。好多次,父親連人帶車掉到了河裏,好多次,他返回時迷失了方向走不出村莊裏的樹林……母親害怕,害怕哪一天父親就那樣一去不復返。那時,她和父親已先後生下了我們兄弟姊妹五人,年長她許多的父親如果天不假年,她將何去何從?於是,傍晚舉水河畔的守望便成為她日日的功課,儘管她也知道,倘若父親出事,即便她天天守到天亮也無濟於事。

  蒼天有眼,天災並未發生,然而人禍卻不期而至。父親出身於普通農家,祖父也是鄉村醫生,但「文革」中父親卻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其實,父親一生老實,只有小學文化程度,但他特別敬業,屬自學成才。父親的醫德醫風受到病人的一致好評,人們親切地稱呼他為「藥王」。他年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還是縣政協委員。他的診室總是擠滿了病人,以致別的科室相形見絀,以致到點了還下不了班,連帶着藥房等相關人員也不能休息。那時加班不多拿一分錢,但一心為病人着想的父親從不考慮得失,卻被某些人所忌恨,「文革」中他被停職反省,寫檢查受批鬥。在那段時間裏,母親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艱難困苦中,為父親鳴不平的幾封匿名信投寄到了醫院革委會和工宣隊員手裏,最後父親恢復了自由,他繼續工作,直到一次突發腦中風卒然倒下。好在病情較輕,八十歲的父親這才停止工作,攜母親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小鎮回到了鄉下老家。父老鄉親熱情歡迎父母的到來。遠離了喧囂的城鎮,父親從此過着淡泊寧靜的生活,但他仍不清閒,讀書、種菜,還給鄉民治病,直至九十高齡逝世,臨終前病榻上擺放着《金匱要略》和看病的處方。

  「文革」結束後,縣衛生局為父親平反並召開了追悼會。此後,父親的事跡被錄入縣誌、鎮誌和兩級衛生誌。

  母親總算得到了一些安慰,然而父親故去後,孤獨的她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她會在吃飯時端碗進房,對着空床喊:「藥王(母親一直隨別人如此稱呼他),起來吃飯啊,等會你不是還要出診嗎?」冬夜,她拿着手電筒往門外走,問她去哪兒,她說:「去接你父啊,這麼晚了,他出診還沒回來。」家人攔不住,只好隨她走。來到舉水河畔,她對着空濛的河面呼喊:「藥王,你回來沒有?天這麼冷,路滑,在橋上小心點啊!」夏天,她拿着大蒲扇在床邊輕輕地搧,邊搧邊說:「叫你別走遠路你非要走遠路,看把你累的!自行車又掉河裏了吧……」

  舉水悠悠,思念悠悠。

  在父親故去十年後,母親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她在八十歲那年,帶着對舉水河守望的記憶,帶着對父親的牽掛和思念離開了人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